‌·
分享到:

作为湾区最具典型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曾走出了一批批知名电子信息企业

深圳华强北的下半场何去何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25日        版次:GA04    作者:严兆鑫

  在深圳华强北的步行街上,商户、客户和物流人员在室外忙碌。

  在深圳华强北街头,一名戴着口罩的女子在打电话。

  观众穿过华强北博物馆时光廊道。

  在深圳华强北街头,人们戴着口罩搬运货物。新华社发(资料图)

  2017年一部短视频在网上火了:一名外国小伙在深圳用一年半时间组装出一台高端手机,成本仅为2000元。这些零部件来自一个地方:华强北。

  华强北作为亚洲规模较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它的一举一动,曾牵动着全球电子市场的神经。外界曾经流传,在硅谷需要两个月才能找齐的电子元器件,来到华强北,一天就能全部找到,这也是华强北电子产业繁荣的微观缩影。

  华强北走出了一批批知名电子信息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从华强北至少走出了超50位亿万富豪。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2022年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及前百家企业名单》中共有19家深圳企业上榜,占到全国五分之一。其中,9家都诞生于华强北,或在华强北有经营驻点。

  作为湾区最具典型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经过35年的发展,华强北曾孵化出诸多优质企业,助力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崛起。当前,伴随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华强北正站在历史进程的十字路口。

  近日,南都·湾财社开启年度制造业专题:“湾区制造·创新广东”,本篇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华强北,通过挖掘从华强北走出的产业链大企的创新价值,探讨下半场这个电子产业集聚地发展新路。

  华强北的“高光时刻”

  “中国电子第一街”诞生

  华强北的名称源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彼时,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在深圳的上步工业区成立了一批电子工业企业。那时的上步工业区,主要从事“三来一补”加工业,以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

  忆起那段时期,深圳电子商会原常务副会长程一木回忆,为了适应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行业管理的需要,亦为了促进电子行业发展,1986年初,深圳一百多家电子企业整合后成立深圳电子集团。

  两年后,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设立了中国首家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赛格电子市场,由来自深圳及内地的160多家厂商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这也是华强北的雏形。

  随后,赛格电子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随着深圳第一高楼赛格广场逐步建成,直接带动了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形成和发展,助力了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的大繁荣。

  对于华强北而言,这里蝶变成为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基地,既像无心插柳,也是水到渠成。随着电子市场对周边相关配套设施需求越来越强烈,华强北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酒店、商场、银行、餐饮等服务业井喷,华强北逐步从单一的电子世界,变成了综合性的城市商圈。

  2008年,华强北商业街被中国电子商会正式授牌为“中国电子第一街”。自此,华强北作为国内电子市场“龙头”的地位逐步确立。

  从华强北走出的亿万富豪

  靠什么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华强北,有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诞生,就有脍炙人口的致富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从华强北至少走出了超50位亿万富豪: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神舟电脑创始人吴海军、TP-LINK创始人赵建军、绿联科技创始人张清森、海能达创始人陈清州、同洲电子创始人袁明……他们为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又靠什么走出了华强北的一米柜台?

  盘点这些龙头企业的致富故事:深知市场需求,及时供给是共同点。从最新案例来看,走出华强北冲刺创业板,绿联科技的故事近期为行业津津乐道。于今年1月6日成功过会后,绿联科技距离IPO仅有一步之遥。

  从华强北起家,绿联科技是一家典型的由贴牌代工转型的企业,也是一个以单品突破发展起来的企业,它的背后,是一个华强北打工人逆袭的故事。

  2009年,绿联科技创始人张清森凭借其在外贸行业的经验,在华强北为国外客户做起了数据线生产代工的生意。然而,彼时的深圳有大量代工厂,许多产品使用“公模”,同质化严重,经常出现不同品牌商的产品除了LOGO不一样、其他完全一样的情况。

  这一背景下,张清森意识到,只有产品创新打出差异化,并成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有更好的出路。要打差异化,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是出路之一。

  看见市场上手机数据线大多是1米长度,张清森就推出0.25米、0.5米、1米、2米、3米等不同长度的数据线来满足用户需求;得知消费者经常充电时找不到充电接口,张清森又开发出“USB+排插”的产品。

  从贴牌代工,到创立“UGREEN绿联”品牌,张清森把苹果平替的数据线做成了细分赛道的出圈品牌。

  从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及品牌形象的树立两大方向上找到突破口,是绿联科技迈向行业TOP级的创新故事。而从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出发,亦使部分华强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芯片企业中科蓝讯的故事就是如此。近年来,随着TWS耳机(蓝牙真无线耳机)市场的迅速崛起,中科蓝讯也在蓝牙耳机芯片白牌市场脱颖而出。从2016年成立到2022年7月登陆科创板,中科蓝讯用了不到六年。

  2016年,苹果发布第一代Air Pods。目睹TWS芯片技术被美、英、韩等国的企业垄断,中科蓝讯创始人、董事长黄志强,这位电子行业的老兵决定创业投入芯片研发。

  从最核心的无线音频SoC主控芯片入手,与主流耳机芯片设计公司大多使用ARM架构不同,中科蓝讯选择将自主创新的内核直接贯彻到最底层的芯片架构上,采用RISC-V架构。

  坚持自主研发,控制成本向上拓展,中科蓝讯很快攻克了TWS耳机芯片功耗、降噪、稳定性等难题。目前,中科蓝讯成为多家知名品牌厂商的供应体系。

  电子街的生态故事

  大象独舞不如伙伴群舞

  广东的企业链条群像明显,尤其在下游电子制造终端走出了多家全球知名粤企,这些知名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链主”效应,带动行业上下游整体协同发展。

  业内知情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以华为、中兴通讯等头部企业为例,业内数据可知,围绕着两家企业的上下游核心供应商,聚集在深圳的分别有2000多家和1600多家,中小供应商与头部企业业务相互成就,头部企业带动效应明显。

  放眼全行业,有不少这样的“链主”企业或诞生于深圳华强北,或在华强北聚集着一批供应商和经销商。它们自成中心,围绕着它们的中小企业也在华强北的交易生态中茁壮成长。

  以有着“非洲手机之王”称号的传音控股为例,这家在非洲市场打败了三星、苹果等一众国际手机品牌的企业,正是诞生于华强北。作为一家手机产品100%出口外销的企业,横跨7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市场销售布局,从深圳华强北杀出的传音在海外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的协同发展。

  曾做过多家手机品牌经销商的王硕(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自己曾在华强北做过手机生意,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彼时,传音正是自己的客户,也曾是一家小企业,但它从华强北的渠道起步后发迹,拓展了非洲市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头部手机厂商与华强北关系密切,供应商大多都曾服务过华强北的客户。

  无人机产业领域,深圳也有着同样的“链主”带动效应。行业头部企业之一的大疆创新就诞生于华强北。2006年,大疆创新公司成立,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无人机企业,估值超1600亿的独角兽。

  行业头部企业被孵化出来后,对整个行业带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1.3万家,年产值达到1070亿元,注册无人机83.2万架,无人机数量比2020年增长60.9%。其中,深圳市的无人机企业1300多家,产值750亿元。

  观察

  辉煌成过去 华强北亟须“新貌”

  不过,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和低端产业模式逐渐在竞争中落败,近年来,华强北有些落寞。

  客流量减少,深圳地价高、房租贵等,都是摆在个体户和企业主们面前的难题。

  当前,华强北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个曾经靠仿制闻名的地方寻求蜕变创新。

  2023年2月3日,我国首个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在深圳正式运营。这也给从前的电子第一街一些转型启示。

  程一木看来,华强北未来的转型或有三个主流方向,首先是成为一个拥有完善供应链配套服务的电子元器件交易中心,通过多种资源支撑起供应链配套服务。

  此外,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智能硬件创新中心也是转型方向之一;最后,在已经具备多种时尚元素的背景下,转型成为一个以数码时尚产品为中心,兼顾其他时尚元素的文创产业集聚中心和创意中心,也是而立之年的华强北转型的方向之一。

  以打造智能硬件创新中心为例,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智能创客企业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企业正在不断入驻华强北,从过去单一的电子零配件批发市场转型成以电子市场为主的综合商业街区,同时,大量的创客空间悄然诞生,智能创客企业的涌现为华强北的发展提供了长久动力。

  深圳电子产业未来发展路径中也可以给华强北一些发展建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深圳第一大产业,工业产值大概占比60%,深圳GDP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产出来自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深圳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重镇。

  汪云兴认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多,综合来看,预计未来在网络通信、半导体显示、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有望持续加速,这些细分领域中,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也十分明显。

  以半导体显示领域为例,在TCL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未来全链路的产业升级有望迎来机遇;在智能终端领域,在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提出全屋智能、智能空间等概念的背景下,智能终端领域的发展也值得期待。

  不过,目前在一些细分领域,仍存在核心关键零部件国产技术不足,部分技术、材料装备、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遭遇国外“卡脖子”等问题,以及国产零部件可靠性不足、下游应用商试错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要解决相关问题,在汪云兴看来,要助力细分领域内产业链协同作战,打造创新型+生态型,既要走高科技路线突破核心技术,也要将上下游的资源形成产业生态圈,建圈强链。

  华强北的下半场,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统筹:任先博 戴越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