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
“攀树课”是一门听起来颇为奇怪却最受厦大学子欢迎的课程之一。在厦门大学,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接受南都采访时,反复提及人才培养中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希望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高度开放的多样化选择和人生发展路径。张荣认为,面对新形势,教育工作者亟待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未来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让他们自主探索世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谈特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普及化 培养创新人才更需注重个性化教育
南都:近年来,厦门大学有许多特色课程都曾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比如攀岩课、攀树课等,课程设置背后有何考虑?
张荣:我们始终坚持课程的安排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更快速地提升学习能力、更充分地涵养人文情怀、更深入地树立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除了上述特色体育课,厦门大学近年还推出了“俱乐部制”等研究生体育开课模式,增加“生物学野外实习+攀树课”定制体育课程,也推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美育与通识课程。
在专业课教学上,我们更加重视打破学科壁垒,在课程设置上融合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前沿数据科学等,希望能帮助学生获得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解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厦门大学成立的博伊特勒书院,采取书院制教学模式,聘请诺贝尔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跨界融通的交叉创新人才。
南都:博伊特勒书院是厦大近年来人才培养的创新尝试,外界也很好奇书院制如何培养人才?
张荣:创办博伊特勒书院是厦门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重要探索,该模式目前在校内覆盖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四个学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两套培养体系,“普适计划”实行跨学科选课,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前沿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拔尖计划”汇聚了来自厦大、浙大、中科大、山大、南开和台湾知名高校的拔尖学生,组建了一批来自牛津大学、布鲁塞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顶尖师资队伍,核心课程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会士等主授,这些国际一流名师极大丰富了学生学术视野。另外,书院也整合了一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平台供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我们希望能努力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才。
南都:你曾在接受南都采访中提到,鼓励学生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的课程表,老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如何落地?
张荣:注重个性化教育是提升顶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发力点,也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希望能通过个性化培养,真正做好高水平的因材施教。
近些年,厦门大学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比如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我们打破学科、学院限制,所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转专业、选课程、选授课老师,通识教育的理念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也为学生提供课程“组合包”,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分要求自主设计修读计划,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课表。
谈人才供需错位
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学生要获得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
南都: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都会出现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现象,在你看来当下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张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一流大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要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面向未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南都:厦门大学近年来也非常强调培养人才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体有何探索?
张荣:厦门大学聚焦人才缺口,尤其是相关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企业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行业龙头、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就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置等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比如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厦门光莆电子开展合作,嘉庚创新实验室与宁德时代开展合作,实行“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三段式培养模式;厦门大学也与华为等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协议等。
厦门大学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近年来加强互动联动,把地方研究院作为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龙岩研究院、古雷石化研究院、四川研究院、昆山厦门大学创新研究中心等建设,依托地方研究院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向地方、产业精准高效输送人才。从实施成效来看,近三年厦门大学开展产教融合育人项目140余项,2022届毕业生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等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签订协议人数的52.6%,目前来看,厦门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很受社会欢迎的。
谈高校“出海”建设
厦大是开放包容的学校 将继续向国际社会传递厦大声音
南都:厦大培养了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一个遗憾的消息是,前段时间土耳其大地震中厦门大学土耳其校友唐小强不幸遇难,他曾就读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张荣:唐小强校友是厦门大学优秀的国际学生代表,对于他的不幸遇难,我们深表痛心,学校也及时向其家属表达了慰问。
我们了解的唐小强,是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唐小强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使者,对中土两国友谊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对于他的意外离世,我们再次深表遗憾。
南都:厦门大学在高校“出海”方面有诸多部署,也是首个在海外建设分校的高校,分校建设情况如何?
张荣: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双一流”高校目前在海外拥有独立校园、开展自主办学的仅有案例。分校占地900亩,现设9个学院,开设22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专业、5个博士专业和2个预科专业,目前有6339位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生,专任教师有248人,其中8位学者在2022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世界前2%科学家”榜单,临床医学学科曾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截至2023年2月,分校师生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1208篇论文,其中601篇文章发表于享有盛誉的国际一区期刊。办学7年来,分校培养了四届毕业生共有3348人,多数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或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就职。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将持续推动学校和分校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学校知识产权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在分校设立研究中心,通过学术交流,积极向国际社会传递厦门大学声音、智慧和方案。
南都:厦大培养了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对海外学生而言,它的优势何在?
张荣:开放办学是厦门大学的一贯传统。学校1956年就开办海外函授教育,1981年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外籍海洋学博士和会计学博士。近年来,厦门大学开设一批精品留学项目,比如与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合作设立了“中国-OECD联合培养税务法学硕士项目”,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级税务管理人才。
厦门大学也是国内最早设立国际学生奖学金的高校之一,这些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政府各类奖学金项目,资助来自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留学生来校深造,为了让海外留学生来厦门大学留学更为便利,我们依托华文教育机构、孔子学院、使领馆以及海外校友资源开展国际招生宣传,优化入学申请流程,目前国际学生报名录取全部可以在线完成。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融入中国文化,适应校园生活,厦门大学每年也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交流活动,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鉴和文化互动。
厦门大学是一所开放、包容的学校,近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外学生,我们诚挚欢迎更多的国际学生前来厦门大学读书,在这里找到自我、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A10-15版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李玲 宋凌燕 郭若梅 宋承翰 王凡 黄慧诗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