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窗口,向全世界展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

讲好中国故事,需可亲可敬可爱的国家文化符号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12日        版次:GA12    作者:周佩文 许晓蕾

  许鸿飞作品在秘鲁库斯科展出。 南都资料图

  世界上首个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人文地标性景观雕塑《丝路金桥》。 南都资料图

  高锦辉 全国政协委员

  莫华伦 全国政协委员

  舒勇 全国政协委员

  许鸿飞 全国政协委员

  聚焦文化建设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文艺界的委员和代表们齐聚北京,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带来了三份提案,分别是《关于澳门特区助力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建议》《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延伸至澳门特区的建议》以及《对澳门新街坊学校项目的提议》。他说粤港澳大湾区要携手合作,让特区和国家利益相一致,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一国两制”的生命力。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歌唱家莫华伦带来《关于深化对港澳台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案》,其建议包括培育中国文化品牌、增强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等。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当代艺术家舒勇提交了“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历史契机,向世界推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主题的提案。他表示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迫切需要一批可亲、可敬、可爱的国家文化符号。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的提案聚焦《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建议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

  高锦辉

  重人才引进,更要重使用

  高锦辉在澳门从事教育40年,涉猎不同层面的工作,见证澳门教育回归前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始终关注澳门的青年教育与人才发展。

  在《关于澳门的青年教育与人才发展的建议》中,针对澳门特区的人才政策,高锦辉建议:“重引进,更要重使用,让人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近年来,高锦辉特别关注澳门特区的人才政策,如何与国家人才发展大计相互配合、接轨与促进。另外,特区与国家都希望能吸引到全球的人才精英,这一点真的要跳出单纯送房子、送户口的思维,为人才提供就业、创业、生活、安居、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重引进,更要重使用,让人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针对澳门的高等教育,高锦辉提出:“我们要融入国家,走向世界,澳门的高校不应仅仅是区域大学,而是要主动积极助力国家发展。”致力于推动澳门的青年教育与人才发展的进步。

  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延伸至澳门

  过去十年,在党中央“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号召下,中国各地政府选聘大量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他们主要担任村主任助理、村支书助理等职位,俗称“大学生村官”。港澳回归祖国已有20多年,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旗帜下,希望这趋于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延伸至港澳大学毕业生。

  在《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延伸至澳门特区的建议》中,高锦辉建议先以澳门为试点落实“村官”政策,提出五点建议,致力于培养出一批了解国情、熟悉基层的基层官员,让大学毕业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帮助村民走致富之道:一、现届或近年在内地升学的澳门高校毕业生可以申请“大学生村官”,由中联办甄选、酌定名额;二、试行初期首先安排在大湾区的农村,以后因势利导,扩达省内外。特区政府对澳门“大学生村官”予以一定的生活津贴;三、根据澳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表现,作为能否转正成为正式公务员的依据之一,抑或回到澳门特区投考公务员,特区政府依法适当给予加分,作为激励机制;四、更加科学合理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和农村匹配,用其所长,相信可为农村发展带来新思维、新理念;五、让在内地就读的澳门高校学生多参与内地农村探访、农村支教等活动,熟悉祖国乡情,循序渐进推进澳门大学生到内地担任“村官”。

  发挥“中葡平台”优势,助力对外文化交流

  近年来,澳门与内地文化和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在《关于澳门特区助力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建议》中,高锦辉提到要更全面地推进澳门特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建设,当前还要进一步做好一些“顶层设计”,才可以更好地向发展目标推进,务求在2035年达到国家“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

  为此,高锦辉建议聚合联动,促进商贸和文化旅游结合。发挥“中葡平台”功能优势,借助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组织澳门与内地商贸及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前往葡国或葡语系国家进行演出和商谈,让经济与文化软实发展相互促进;凝聚力量,助力国家对外文化交流。联动澳门与国家相关部委,加强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度身订造具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或展览,鼓励企业参与制作,产生名牌效应,活化文化、艺术产业,让特区和国家利益相一致,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一国两制”的生命力。

  莫华伦

  探索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路子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那么香港该怎样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莫华伦对南都记者表示,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他多次实地考察了港澳台地区文化发展状况,体验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交流取得的进展,对进一步深化港澳台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有了直观深切的感受和认识。

  “2023年2月15日,我在巴黎佳沃音乐厅举办音乐会,返场演出时,用中文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引爆全场,大家齐声合唱,出现了古典音乐会罕见的场面,将音乐会推向高潮。我在多地用歌声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厚重之美,探索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路子,也增进了全世界中华儿女的血脉深情。”莫华伦说,“我在国外演出时经常觉得自己既是歌唱家,也是一名‘外交官’。”

  搭建平台,打造多地艺术交流合作

  莫华伦指出,港澳台当前的文化艺术交流面临前瞻规模不足、品牌缺失、机制陈旧和资金匮乏等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搭建平台,打造多地艺术交流合作,输出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产品。建议搭建系列交流平台,创作更多中国故事、中国题材,融入中国音乐元素的歌剧。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推出,加深多地的合作交流,提升归属感及国民身份认同感,同时通过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窗口,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通过香港向全世界展示,让香港更好激发“文化活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打造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进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其次,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适应港澳台地区民众的欣赏习惯和文化需求,培育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港澳台民众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品牌,像“大师班”“中国三高”等品牌,通过整体谋划、精心设计、持续开展,让港澳台民众更深层次地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助推艺术成果的转化。建议以音乐为纽带,加强两地青少年交流,使之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依托重点项目,为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提供专门场地,助力香港优秀文化作品在内地进行展示,并推动艺术成果的转化。

  最后,增强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当前,港澳台青年在价值观和文化选择等方面的困扰和焦虑都与文化认同问题密不可分。建议积极开展港澳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引导青少年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多采用文化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在喜闻乐见中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加大对港澳台文艺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撑。

  舒勇

  打造具有广泛认知的国家文化符号

  舒勇说,2013年他组建了团队,将代表中国文化的数百个著名符号,拿到纽约的时代广场做调研,才知道大部分美国人,能够认出的中国符号数量寥寥无几。后来他们又准备了数百个代表美国文化的各种符号,在天安门广场调研,发现中国人对绝大多数的美国符号都非常熟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都提到了麦当劳广告柱。竖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麦当劳广告柱,不仅是广告还是牵引市民生活的精神文化符号。这正是美国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输送文化符号来输出价值观的结果。中国也需要相应的载体和符号,向世界传达我们的价值观。

  为此,他建议,运用国家力量来打造国际性、具有广泛认知的国家文化符号。在中央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成立推动国家文化符号发展的专门机构。在专门机构的主导下,把握既要注重民族性,还要注重传统与现代、与未来统一的基本原则,让体现中国作派和中国美感的东方文化符号矗立于世界各地。这个文化符号彰显自己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同时,着眼于能被国外受众广泛接受和理解。

  其次,以“一带一路”十年这个历史性契机为起点,分类别、分批次、分阶段性认定以“一带一路”为语境的一批与新时代、“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国家文化符号,来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向世界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把总结“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未来的全过程,上升为打造“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符号的战略性举措。

  为国家文化符号的传播与使用开设绿色通道

  同时,他还提出,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级高规格盛会定位为展示推荐新时代文化符号的国家平台,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今年将迎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总结前两届峰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使用被前两届峰会连续性确立为核心的主题景观以及其他重要标志性符号,并且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文化符号。以此来体现国家对“一带一路”事业的决心与初心。

  此外,他还提到,在国家文化符号发展专门机构的主导下,为国家文化符号的传播与使用开设绿色通道,鼓励国家文化符号设计者带着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鼓励和推动各级政府及社会广泛使用经国家认定的国家文化符号,让主流媒体对国家文化符号进行全面、系统性持续性传播,在不断传播与反复使用中,让这些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同时,为国家文化符号传播使用提供场所、场景,根据城市与空间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不同形式,大一点的如打造新时代国家文化符号公园,小一点如建设新时代国家文化符号广场等。

  舒勇是一位喜欢以时代命题的著名当代艺术家。从2013年到2014年花了一整年,舒勇组织了500多个工匠在广州生产,打造了世界上首个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人文地标性景观雕塑《丝路金桥》。《丝路金桥》已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中国高级别的盛会上成为核心主体景观。《丝路金桥》最近还荣获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优秀作品奖,同时入选中学教科书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百年大党面对面》等中宣部重要理论教材和读物。

  许鸿飞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

  许鸿飞说,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越来越多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艺术作品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各国不同人群的喜爱,充分展现了今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好声音”。但应当清醒认识到,艺术作品“走出去”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经费有限、有限的艺术作品难以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等。

  多年来,许鸿飞携带“肥女”系列作品在20多个国家,举办47场个人雕塑展,用独具中国特色和审美特征的雕塑作品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生活。

  为此,许鸿飞在今年的新提案中建议,以展会和活动为抓手促进艺术精品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主动作为,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式、有深度的对话交流活动。建议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展、世界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艺术作品担当起对外交流的使命,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以此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创作出更多艺术佳作,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

  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

  许鸿飞建议实施文艺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大师。重视艺术大师的国际影响力,对个别艺术造诣高、具有成熟国际展览经验的艺术家,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让他们更勇敢、自信地闯荡国际舞台。着手培育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大师,以在全球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后,他建议,加快建设高质量美术教育体系。当前,很多美术学院学生美术功底和文化基础都较为薄弱。一方面不少文化课薄弱的中学生选择走上美术高考之路,而一部分喜欢美术、文化课优等的学生耻于选择美术高考;另一方面社会上有不少针对美术高考的美术培训,由于急功近利,对美术考生在造型、审美等方面进行错误引导,给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与审美引导造成了困难,甚至是难以扭转的局面。为提高中国美术的整体素质,建议适当调整美术高考中文化课和美术专业课的成绩比重,以吸引更多真正热爱美术的人才接受专业教育、进行艺术追求,促进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许晓蕾 实习生 蔡昳潾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