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全国人大代表杨登辉:

走出技能成才之路 探索技能培养之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02日        版次:GA10    作者:程小妹

  “95”后全国人大代表杨登辉。

  2023年开年以来,1997年出生的杨登辉步履不停。一身蓝色的工服穿梭在企业车间、学校课堂和各类座谈会中,笔记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记录。“在学习过程中或者以后出去就业,你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企业招不到人的原因是什么?”“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补贴到位了吗?”

  2月21日,刚刚结束一场座谈会后,杨登辉手上又多了好几页的手写笔记。“近几个月来,企业一线员工、学校的校长、老师还有学生以及关心技工教育发展的专家学者,都成了我的调研走访对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杨登辉感觉重任在肩。“我有责任更精准地向上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建议,做好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努力做好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2017年10月,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杨登辉夺得了数控铣项目金牌,并获“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选手奖”,彼时他年仅20岁。5年后,他的学生周楚杰再次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夺得这一项目冠军。上技校,学技能,杨登辉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技能成才之路,还深入到了教学一线,回馈所学。今年,他的建议聚焦在哪些领域?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何心得体会?日前,南都教育联盟记者对杨登辉进行了专访。

  对话

  南都:当选为人大代表,感受如何?这次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杨登辉:我是第三个来自技工院校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我而言,当选人大代表,背后集聚了所有技工院校和制造业企业的呼声,我有责任更精准地向上反映技能人才培养的真实建议。

  技工教育是国民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阵地,发挥着改善人才结构的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的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还有导弹零部件制造大师鲁宏勋,他们都是毕业于技工院校,并且都有在技工院校学习的经历,他们的经历对我影响深刻。

  我受益于技工院校,清楚地了解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所在。所以当选为人大代表后,我开始四处走访,听取大家对技工教育发展的建议,近几个月来,企业一线员工、学校的校长、老师还有学生以及关心技工教育发展的专家学者,都成了我的调研走访对象。大家普遍关心的是什么,提出了哪些痛点难点,都是我建议的方向和重点。

  作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我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将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作为我履职的关注点。目前主要关注的方面包括:技工教育的发展,如何为行业培育更多产业新工匠;如何进一步提升技工教育的认可度,更好地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激励更多的人选择技工教育。

  南都:现在很多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杨登辉:现在的企业已经不是流水线生产了,进厂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这种现象除了工厂待遇以及一些个人追求的因素外,我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做不了制造业需要的工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型,普通的流水线在减少。企业真正缺的是专业技术工人,这类是没办法通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能上手操作的。对于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也  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我经常会带我的学生们去企业多看多学,让他们真正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

  南都: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

  杨登辉: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或岗位并不太明确。这个过程中不只是技校生,包括高职、本科等毕业生都应该搞清楚企业的发展方向,具体的工作岗位是什么,在校期间才能准备得更加充分,毕业之后才能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我一直认为职业启蒙很重要,首先他需要知道自己做的行业是什么样的,这样才会有奋斗的目标。

  此外,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但是土壤很重要,要有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锐意进取。其实我刚开始学习数控专业的时候,实训设备并不精良,但现在有了很大改变,学校和企业共建了非常高端的车间,课程上也更加贴近新兴产业。现在的技校生精气神更足了,在我培养的学生里面,就有不少毕业之后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比如近期就有3个去了国有企业,两个从事教育,还有1个进了大型民企。

  南都:从学生到冠军再到老师,从自身经历来看,你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何体会?

  杨登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走出去、请进来,要把眼界放开一点。因为学校的产品是很有限的,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一定要带着学生多去企业、多去车间,并且还需要从企业中把优秀的工程师或一线工人请进来,深入校企合作,形成完善的课题。

  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是存在一些瓶颈,比如学生主要是在学校里模拟企业订单和企业生产情况,学生的获得感还不够。另一方面,企业参与的意愿低,比如学生来到学校是想学东西的,学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但是企业会倾向于希望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看不到利润的时候,就会主动放弃。因此就存在双方定位出现差异的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双方关于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和法律支撑。

  南都:作为一名年轻的“97”后,从普通学生到世赛冠军再到人大代表,一路走来,有何感触?

  杨登辉:11年前,我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当时的梦想就是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回头看,我觉得我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很好的时代。我有一位师兄2007年毕业,在一次座谈会分享的时候,就感慨在他那个年代职业技能大赛并不多见。我2017年拿到世赛冠军,刚好一个十年,变化是巨大的。我的成功不是仅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只是刚好幸运地碰上了一个重视制造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好时代。

  统筹:李阳 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实习生 刘海琼

  受访者供图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