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成音响发烧友天堂

留声机界“劳斯莱斯”镇馆 600万张唱片八辈子听不完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2月26日        版次:GA08    作者:武艺璇

  Sonora柜式留声机。

  美国Klipschorn(杰士音响号角皇)音箱。

  扫码看回放

  说起音乐与刀,你能想象它们能产生什么样的联系?在粤西南滨海城市阳江坐落着一座以“音乐与刀”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这里是全国首个拥有该类主题的博物馆,世界知名音响品牌器材量惊人,其拥有的600多万张唱片被打趣说八辈子都听不完。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大型融媒策划“探宝觅踪”,系列直播“寻找湾区民间博物馆”第六期,走进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

  “音乐与刀”为主题  

  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5月,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这里目前拥有300多万张黑胶、300多万张唱片光碟,还保存有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套完整“HP天碟榜”黑胶唱片,现馆藏世界知名音响品牌器材量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目前馆内设有音响历史馆、音乐馆、体验馆、综合馆四大功能馆。

  “为什么会把刀放在音响博物馆”?走进音响历史博物馆,一排排刀形编钟映入眼帘,引人入胜。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讲解员姜宜胜介绍,《三字经》记载“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音乐源于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其最早源于人类击打各类木石器,它的产生与工具密不可分。在音响博物馆的初始位置放置刀形编钟探讨音乐起源,为“音乐与刀”的主题博物馆作序,让参观者对整个音响博物馆产生浓烈的好奇心。  

  收藏爱好者变博物馆馆长  

  “音乐与刀”作为音响博物馆的展区主题,要从阳江市十八子音响博物馆馆长李积回结缘音响的故事说起。李积回生长的城市阳江,素有“刀剪之都”之称。他最早也做刀具生意,偶然经历让他爱上音响,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音响发烧友。早在2005年他就举办了十八子试听会,组织音响发烧友交流分享。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李积回开始小有名气。“我想通过这个收藏馆让喜爱音响的人们聚集起来”。李积回回忆道,2007年,美国著名音响杂志《绝对音响》主编罗伯特·哈里闻名至此,“这里的黑胶唱片都赶得上美国国会图书馆了”,他当场亲笔赠言李积回是“世界第一发烧友”,建议将刀与音乐进行结合,让世界通过音响收藏馆这一窗口认识阳江刀剪、认识阳江。

  2010年5月,世博会开幕当天,阳江市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同期正式成立。“这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当时喊出的口号是到上海看世博会,到阳江听音博会”,自此收藏馆变为博物馆,李积回也从收藏爱好者变为博物馆馆长。 

  用顶尖音响听音乐  

  音响博物馆带给人的震撼不但是藏品数量多,用顶尖的音响听听音乐,更是音响博物馆的独特享受。“我们这里的每一个器材都可以使用。”姜宜胜说。在三楼体验区,“人生的际遇稍纵即逝,我心向往我心期待……”一首蔡琴的《机遇》带我们进入音乐体验区。体验区共有18个不同类型的听音室,除了唱片布局摆放“别有洞天”,听音室也有很好的吸音效果,这里是音响发烧友的天堂。

  除了常规的博物馆陈列、音响体验,音响馆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音响陈列,最近的主题是“录音室专用监听音响陈列”。“这款是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作为电影配乐的监听音响‘巨无霸’罗杰之声,《加勒比海盗》就是使用这类音响。”姜宜胜如数家珍。

  藏 品

  Sonora:最顶级纯木款柜式留声机

  参观音乐与刀主题展区后,记者来到近代音响展示区,其包含古董钟展区、音乐盒展区、留声机展区三个展区。

  姜宜胜展示了馆内的“镇馆三宝”:全球限量铂金式Victrola柜式留声机、留声机界“劳斯莱斯”Sonora(索诺拉)、路易十五时期舞会上使用的Godefroi Holtzman(戈德弗罗伊·霍尔茨曼)踏板竖琴。他介绍,Victrola柜式留声机产于美国上世纪40年代,专为贵族定制的款式。机芯采用瑞士THORENS(多能士)顶级双发条大机芯,其机芯材料优良造工精密,留声机上的雕花都是手工制作。Sonora(索诺拉)产于美国1913年。索诺拉早期机器的最大特点是用料考究、装饰豪华,这台留声机是全球最顶级的纯木款柜式留声机。Godefroi Holtzman(戈德弗罗伊·霍尔茨曼)的踏板竖琴则产于18世纪80年代,霍尔茨曼大师来自浪漫的法兰西,竖琴巨匠,以其对奢华贵族理念的认知,设计出的踏板竖琴华丽高贵,尽显贵族鎏金的造型。

  在现代器材展区,记者还看到WEBSTER CHICACO钢丝录音机。姜宜胜说:“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前夜》一篇中,需要播放国歌来验证升旗时间是否准确,当时欧豪扮演的梁昌寿借来的录音机就是这台钢丝录音机。”

  Klipschorn:世界上最完美的音箱之一

  “我们馆内有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唱盘。”姜宜胜介绍。20世纪50年代,随着录音和制造技术的提高、唱片发行量增多,唱片主流载体转变为以乙烯基为主材料的黑胶唱片黑胶唱盘。

  进入1970年代,卡带机出现。卡式录音带一度成为预录制音乐最流行的两大存储格式之一。“他的对手是密纹唱片,之后演变为后来的CD。”姜宜胜说。1983年,飞利浦迎来新的技术里程碑,推出全球第一台CD机。

  1992年,SONY索尼公司正式批量生产的一种集合光、磁、机、电等技术于一身、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音乐存储介质——MD。“博物馆陈列的这台MD机是索尼MXD-D5C,产于20世纪90年代末。”姜宜胜说。MD机既具有可靠的数据存储期,又具有磁带机的可重复擦写机能。

  参观小型现代播放器材后,进入音响参观区。首先看到的是1979年中国第一款纯国产工艺打造的音箱。这款音响由中国唱片厂总工程师李宝善设计、中唱生产,主要供专业监听、广播节目录制和播出时监听。

  “眼前这台1941年推出Klipschorn(杰士音响号角皇),于1945年获得专利,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音箱之一。”姜宜胜说。博物馆参观接近尾声,一款JBL Hartsfield(哈斯菲)让人眼前一亮。“JBL Hartsfield(哈斯菲)于1954年推出,在技术能力上出类拔萃,它的出现使得创业以来经营状况一直不稳定的JBL公司一跃成为顶级制造商,是纪念碑式的系统!”姜宜胜说。Hartsfield(哈斯菲)扬声器系统内置中高音,号角负载的低频从前障板的两侧放射出来,有着色彩浓郁、格调高雅的声音,受到全世界的一致好评,《生活》杂志称Hartsfield(哈斯菲)音箱为“终极梦想演说家”。

  采写:南都记者 武艺璇

  直播:武艺璇 黄昕吾 实习生 苏城锋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