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抹“公安蓝”成为平安广州的基石,广州治安持续好转。 通讯员供图
2月15日,最高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持续做优刑事检察工作进展。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介绍,近五年来,我国犯罪结构变化明显,严重暴力犯罪发案减少。在被追诉的刑事案件中,超过85%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不起诉的轻罪案件,四十多年来一直占发案和被追诉第一位的盗窃罪,已被危险驾驶罪(醉驾)取代。
犯罪结构
严重暴力犯罪发案减少 网络犯罪危害日益严重
数据显示,五年来,诉前羁押率逐年下降,2018年提起公诉前被羁押人数占起诉人数的54.9%, 2020年占42.2%,2022年占26.7%。在该逮捕的及时逮捕的前提下,坚持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尽可能减少逮捕人数,这是司法理性和文明的体现。
孙谦介绍,五年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犯罪结构变化明显,严重暴力犯罪发案减少。在被追诉的刑事案件中,超过85%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不起诉的轻罪案件。
二是在发案和追诉数量上,四十多年来一直占发案和被追诉第一位的盗窃罪,2019年开始退到第二位,被危险驾驶罪(醉驾)取代。2022年危险驾驶罪占被起诉总数的18.2%,盗窃罪占13%。
三是网络犯罪危害日益严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上升明显,2022年起诉此类犯罪12.9万余人,起诉数量已经占到第三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持续高发多发,2022年起诉3万余人,但受害人数众多,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也成为刑事检察追诉的重点。
四是金融证券犯罪严重危害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五年来,检察机关共起诉此类犯罪18.5万余人,比前五年上升28.2%,其中包括“明天系”“安邦系”“泛亚”“康美药业”等一批特别重大案件。
惩治腐败
五年来公诉百余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
孙谦介绍,在惩治腐败犯罪方面,最高检与国家监委配合,建立监检衔接机制,实现有效的配合和制约。五年来,共起诉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7.8万余人,其中对孙政才、赵正永、孙力军、傅政华等100余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提起公诉。
孙谦介绍,五年来,检察机关对50余件贪污贿赂案件(犯罪人逃匿、死亡的)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首次适用缺席审判程序对外逃贪污犯罪嫌疑人程三昌提起公诉。落实党中央“受贿行贿一起查”的部署,依法惩治行贿犯罪,把“围猎”国家工作人员、通过行贿牟取非法利益、向多人行贿或多次行贿、行贿数额巨大作为惩治的重点,五年来共起诉行贿犯罪1.1万余人。
司法监督
近五年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抗诉4.1万余件
孙谦介绍,检察机关刑事执法司法监督取得新进展,2018年至2022年,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4.1万余件,较前五年上升18.9%;法院已审结3.1万余件,其中改判、发回重审2.2万余件。
在强化刑事侦查活动监督方面,孙谦介绍,刑事侦查监督可保证侦查活动的合法性,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情形,防止非法取证、暴力取证,防止非法证据进入起诉阶段,同时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人数585万余人,经审查,批准逮捕423万余人,不批准逮捕159万余人(占提请逮捕人数的27.3%)。对依法不应当立案而立案,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13万余件;对依法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通知公安机关立案12万余件。
此外,检察机关还强化刑事审判监督。孙谦介绍,刑事审判监督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是保障审判程序合法,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特别是辩护权)。二是对于认为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依法提出抗诉,纠正判决裁定的错误。2018年至2022年,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4.1万余件,较前五年上升18.9%;法院已审结3.1万余件,其中改判、发回重审2.2万余件。
“最高检还带头办理刑事抗诉案件,先后向最高法院提出抗诉7件。”孙谦介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谭修义故意杀人案,经过抗诉,最高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由死缓改判无罪;辛龙故意杀人案,抗诉后,由一审的无罪判决改判为死缓。五年来,从刑事法律监督的履职情况和统计数字看,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质量、效率都有明显提升,对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数量大幅度下降。
数读变化
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升至98.6%
孙谦介绍,2022年起诉杀人、抢劫、绑架等暴力犯罪人数为近二十年来最低,严重暴力犯罪起诉人数占比由1999年25%下降至2022年3.9%。各种犯罪中,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轻罪案件占85.5%。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由2012年的87.5%上升至2021年的98.6%,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
焦点
最高检答南都:
将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和少捕慎诉慎押政策
自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正式确立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现了全面实施、稳定适用,检察机关对进一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有何考虑?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介绍,接下来,检察机关将与其他政法机关一起致力于深化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着力构建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以刑事司法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实践表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诉讼规律,体现了中国刑事司法现代化的演进趋势,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正在发生深刻转型。
一是已经形成以认罪认罚为基本诉讼模式的刑事诉讼新常态。先后会同最高法院等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规范文件,初步构建起保障制度适用的规范体系。案件适用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实际上近两年的适用率均在90%左右,其他不认罪认罚案件只占一成左右。
二是司法办案更加公正高效。以全面推开听取犯罪嫌疑人和在场律师意见同步录音录像促进办案规范,保障认罪认罚和量刑协商自愿性,量刑建议采纳率逐年提升,2022年98%左右,被告人上诉率、刑事案件申诉率逐年大幅下降,当事人刑事和解率逐年上升,刑事和解后相对不起诉人数同比上升31.6%,是2018年的2.2倍,表明我们的办案质量在不断提升,表明绝大多数被告人是在认罪悔罪状态下接受审判、服从判决、服刑改造、进而回归社会,被害人的权益因为制度的适用得到更好保护,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减少对抗。
三是制度适用的综合带动效应明显,促进形成了少捕慎诉慎押、恢复性司法、协作式司法、公开听证、企业合规整改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以治罪促治理的创新理念政策和制度措施。
四是各执法司法机关以及广大律师不断凝聚共识,促进侦查机关注重发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对及时有效侦破案件的重要意义;促进检察机关必须承担起推动制度实施的主导责任,能动司法已然成为检察履职新常态;促进法院审判模式发生变化,大量轻罪案件实现了程序简化、快审快判,有利于人民法院将更多精力聚焦重大复杂案件的精审细审,更加契合以审判为中心的实质要求;促进律师辩护逐渐从相对单一的“对抗模式”向“既对抗又合作模式”转变,辩护重心不断向审前程序转移。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