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救援人员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一处坍塌的建筑物开展救援工作。 新华社发
公羊搜救队成员高之江与搜救犬Lucky。 南都记者 郑璇真 摄
大量当地民间救援人员在前往震中附近的路上休憩。 南都记者 郑璇真 摄
2月9日,凌晨3点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外夜色正浓,空荡的候机大厅里,只有147号登机口前坐满了人。巨大的落地窗外,一趟即将飞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航班正做着起飞前的最后准备。 远在万里之遥的土耳其经历了“本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灾难之一”的大地震,余震、低温、雨雪仍在继续。登机前过海关时,工作人员向包括南都、N视频特派记者在内的每一位旅客提醒:“现在那里有危险,请注意安全”。
“我得想办法把家人们都送到安全的地方去。”土耳其小伙科比乐说。对他而言,此时与家人待在一起,要比终日等待着接听电话那头的乡音来得更让人踏实。
行色匆忙赶回家乡的土耳其人、穿着各式救援队服装的救援人员……来自全世界的人此刻飞往伊斯坦布尔,并从这里赶赴地震最严重的地方,或是寻亲,或是去找生死未卜的朋友,还有人是为了一个个不相识的陌生人。
回家 “我得想办法把家人们都送到安全的地方去”
在这趟飞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上,南都记者遇见了毕业于深圳大学,已在深圳定居并组建家庭的土耳其小伙科比乐。此时此刻,他的心正被万里之外的家乡紧紧地揪着,在12个小时的漫长航程中无心休息。
“我的父母住在哈塔伊,幸运的是他们的房子没有倒,家人们目前都还平安。但他们也不敢继续待在房子里,因为余震还在继续,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可能。”科比乐告诉南都记者,地震发生后的前两天,家人都只能在街边露宿。“那里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有车的就睡在车里,没有车的就只能露宿。”
科比乐所说的哈塔伊省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2月6日,地震刚发生时,科比乐只能在焦急中等待家人用社交软件给他发来报平安的消息,直到一天后,通讯信号才恢复到可以通电话的状态。那时他才得知,地震当天哈塔伊正下着大雪,道路被积雪封住,物资都送不进去。震后第二天开始,食物等物资陆续送来,吃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直到2月8日,当地政府才提供了集中营地供人们避难。
科比乐的家人所在的区域,原本有三条路与外界相连,如今一条被水淹了,一条被倒塌的房屋挡住,剩下的一条路是救援和物资运送渠道。但因为路比较窄,还不断地有救援车辆要进来,交通容易阻塞,所以科比乐的家人们到现在还无法确定,能不能顺利离开灾区。
科比乐有朋友在土耳其的公司征集了一批物资,正准备送往哈塔伊,因此他连夜从广州赶回国,就是想跟着送物资的大货车进入灾区,想办法帮家人脱困。
这次回家,科比乐预计要待上三个星期左右,“我得想办法把家人们都送到安全的地方去。如果还有帮得上别人的机会,我也会尽力。”他在深圳也筹备了一批物资,正送往灾区。
在白云机场的候机大厅里,科比乐掏出手机,分享了他加入的地震救援信息分享群,群里有正在准备前往震中附近的救援队员、志愿者、翻译。大家共享着各地的灾情、救援物资对接、志愿者需求等信息。
虽然还未成为一名正式的志愿者,科比乐能感受到,这个随时准备着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朋友圈”,正为身处这场浩劫中心的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
驰援 “去时一点也不困,因为心里担着事儿,就睡不着”
漫长的凌晨格外叫人疲惫,登机口的大半旅人选择闭目养神。穿着黑黄相间救援队服的公羊救援队队员高之江是人群中的一抹亮色,口罩遮住了他的半张脸,却挡不住他的眼神。
“参与救援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全然不同,去时一点也不困,因为心里担着事儿,就睡不着。回来的时候才会觉得终于完成了,好累,可以好好睡一觉了。”高之江对南都记者说。
交谈中,高之江透露,他此前学的是刑侦专业,如今已从本职工作退休。2016年看到公羊救援队在招搜救犬训练师,这正好是他具备的技能,就报名成为了一名搜救队员。
加入公羊救援队不久,他就参与了2016年9月的浙江丽水遂昌泥石流灾害的搜救。那一次,他第一个发现可疑点,并同武警战士及救援队员共同挖掘,找到了遇难者遗体。
今年是高之江成为搜救队员的第7个年头,他已成为行业里的“老手”。在候机大厅里,高之江遇上了穿着北京应急救援协会服装的老朋友,他们是曾经一起接受过应急救援培训的同学。站在候机大厅里,两名救援队员热络地聊起了天。
高之江告诉南都记者,因为常常穿梭于各地的救援现场。各个救援队的很多队员都相互认识相互熟悉。灾难面前,人们总能很自然地抛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区隔与顾虑,以最直接的方式互帮互助、互通有无。
南都记者在登机口看到,此时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整装待发的救援队员来自天南地北,他们身着公羊救援队、北京应急救援协会、绿舟救援队、曙光救援队队服。高之江说,这一次,“感觉国内主力救援队全都出动了。”
震中 “时刻准备为救援队员提供帮助”
数千公里外,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如往日的平静,土耳其南端的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已成了一片废墟。
飞往伊斯坦布尔,赶赴震中附近。
伊斯坦布尔省长阿里·耶尔利卡亚表示,截至7日零时30分,共有41架飞机从伊斯坦布尔机场起飞,搭载了共6718名救援人员和志愿者。
与此同时,数千名热心志愿者涌入伊斯坦布尔机场,争取去震中附近参与救援的机会。他们排起长队,想要前往阿达纳、哈塔伊、卡赫拉曼马拉什、马拉蒂亚、加齐安泰普、阿德亚曼和迪亚巴克尔等受灾地区。土耳其航空公司的飞机不间断地将志愿者运送到震区,其中专业团队和医护人员将被优先考虑。
中国人郭国英平日里在土耳其从事语言培训相关工作。地震发生之后,多支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快速集结出发,同时也可能面临着语言不通的问题。郭国英利用手头资源,联合土耳其当地华人,共同为前去救灾的人们提供翻译服务。“这个翻译团队的很多成员都在伊斯坦布尔,他们时刻准备为深入震区的救援队员提供帮助。”
“正在找翻译的救援者可以尽快联系我们!”郭国英说。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国救援队抵达阿达纳机场后,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哈塔伊安塔基亚市,目前已救出部分被困者。
当地时间9日晚,南都特派记者也在前往阿达纳的路上。
气温-6℃,雨夹雪刚停。途经一处休息点,可以看到大量前往救援的当地民间救援人员在这里歇脚。一位志愿者告诉南都记者,他们车上装的是供电设备,另一批人带的是大量帐篷,将为受灾的人安装帐篷和提供电力。
他们拿到了当地政府的志愿者许可证明,正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哈塔伊。
感激
土耳其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库特鲁·阿义坎:“中国一直是我们的朋友”
2月9日,在广州的救援物资接收点,土耳其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库特鲁·阿义坎(Kurtulus Aykan)向南都记者介绍此次救援物资捐助行动的情况,并对中国民众的支持表示感谢。
“这次土耳其地震是史无前例的。多栋建筑物倒塌、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下,余震仍在继续。”库特鲁·阿义坎表示,中国是最早驰援土耳其的国家之一。2月7日,也就是在震后的第二天,就有中国的救援队前往土耳其参与救援工作。“我们对此非常感激。”库特鲁·阿义坎介绍,之后还有很多救援队陆续从中国出发前往土耳其,其中就有广东的救援队。“中国一直是我们的朋友。”
9日,他来到位于广州的救援物资接收点,有中国人和土耳其人一起在这里工作,让这些物资能及时送给土耳其有需要的人。“此次救援物资相关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和土耳其民众之间的深厚友谊。我们也非常感谢广东的政府部门对此次物资运输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有需要,他们就在这里。”库特鲁·阿义坎向南都记者表示,土耳其现在什么都需要,特别是发电机,希望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有发电机运往土耳其。
志愿者
在土耳其工作的中国小伙子马家耀赶赴灾区支援:公司大力支持,工资照发
2月10日,南都、N视频特派记者了解到,前往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中,有一名是在当地工作的中国人马家耀。他说大学毕业后来到土耳其,起初打算继续学业,后来选择了从事中土之间贸易往来的工作。据了解,他所在公司的会计的家人就是在震中区域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生活。“他们是在村子里,平房较多,现在情况还好,但是说市中心已经基本看不到完好的建筑了。市区的加油站加不到油,商店也关门,想要去市区救援也只能徒步。”
马家耀说,就在一两个月以前,他在伊斯坦布尔也曾感受到一次强烈地震。“住的地方半夜发生了地震,明显感受到建筑摇晃,我是起床后立刻跑出来的。”此次地震发生后,虽然考虑到去现场的危险性,但想到震中附近几个城市人口众多,很多人可能还被埋在废墟之下,“我觉得我们活着的人不用担心什么,肯定是要去的。”
他告诉南都记者,地震发生后,当地华人华侨组织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系中国的企业、机构和救援队等,询问他们在土耳其是否需要帮助,并且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翻译协助工作。“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很多生意人也到各个医疗中心或商店买些吃的喝的,棉被之类的物资,有多少买多少,送到地震中心区域。”
马家耀公司的老板是中国人,向土耳其灾害应急管理局捐了款。“公司领导听说我要去(当志愿者),都很高兴,说公司的事情可以帮我负责,也正常发放我的工资。”
看到中国救援队不远万里前往土耳其救灾,马家耀自觉更有责任站出来。“就算是简单的语言翻译,去了总能帮上一些忙。”
赶往灾区的中国志愿者赵如睿:在土耳其生活17年,有好友父母遇难
此次从伊斯坦布尔前往地震灾区支援的有一名中国志愿者赵如睿。他告诉南都记者,在震中附近的好友父母因地震去世,自己作为在土耳其生活了17年的中国人,“自觉有义务去做一些事情”。
赵如睿是江苏连云港人,在土耳其生活已经有17年。当地时间6日凌晨,首次7.8级地震发生后,赵如睿收到了来自国内朋友铺天盖地的问候信息,以及接到了来自父母的电话。他说,直到地震发生后的第二个白天,才渐渐意识到此次地震的严重性。“伊斯坦布尔没有震感,只有住在受灾区那边的人才会通知伊斯坦布尔的亲戚。综合土耳其政府的各项措施,以及看到中国等地派出很多的救援队,才意识到地震非常严重。”
卡赫拉曼马拉什省是此次土耳其强震的震中区域。赵如睿告诉南都记者,在此之前,他只去过当地两次。在他模糊的印象中,这里“比较落后,文化和伊斯坦布尔等西边城市不太一样,大部分是库尔德人在此生活。”至于另一受灾严重的阿达纳省,赵如睿形容,那里的人“热情、热心,讲义气”。
地震发生后,赵如睿连续三天都没有睡好,他在震中附近的好友也受到本次地震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名在哈塔伊省的司机朋友的父母因地震而去世;单位领导的家乡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说那边状况非常差”。
同大部分人一样,赵如睿也在网络上看到众多地震现场传来的报道。当向南都记者描述看见各类楼房倒塌以及救援画面时,他长叹了一口气:“还是很令人心痛的。”不久,赵如睿从他的朋友处获知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便立即报名参加。“我在土耳其生活17年了,对这个国家有感情。作为在土耳其的中国人,我们中国的救援队来了,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做一些事情。”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特派记者 郑璇真 刘威 赵牧 发自土耳其
后方联动:南都、N视频记者 翁安琪 杨苓妍 梁令菲 何嘉慧 实习生 梁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