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蒙眼在气球上切土豆丝,展示精湛刀功。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子进行特色茶艺表演。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勒流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跆拳道表演。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双减”实施至今已一年有余。这一规范校外培训的政策,旨在减少学生的过重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回应家长们的焦虑。在学历和前途捆绑的社会语境中,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将来、或不至于从中产滑落,家长们不停给娃打鸡血,灌输“名校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观念。
“就业前景和大学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我的二本学生》的作者黄灯不断追问着。2005年,她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广东一所二本院校,近15年来一直关注着非名校学生的发展和去向。直到2019年底,她进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视线转向另一个非名校生群体——职校生。
得益于长期的近距离观察和亲身经历,黄灯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她认可学历在找工作时的作用,但不能把学历视为立足社会的根本。她旗帜鲜明地反对“鸡娃”——这虽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却会耗尽孩子的生活热情和创造力,让性格变得孤僻,甚至失去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所以,黄灯宁愿要一个身心健康、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当她那喜欢汽车的孩子说“将来想上职校”时,她果断给予支持:“教育最大的意义是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那才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的地方。”
我支持自己的孩子上职校,只要他喜欢。
教育最大的意义是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那才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的地方。 ——黄灯
01
认知改变
进职校执教后,发现职校学生和想象中不一样
南都:2020年你离开广东金融学院,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选择去职校当教师?
黄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契机,当然我自己肯定希望有更多机会去观察不同面向的学生。在职校里待着,能接触到另外一群孩子,对我来说这是很宝贵的机会,也改变了以前的很多认知。
南都:哪些认知被改变了?
黄灯:以前我和别人的看法一样,觉得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怎么爱读书,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职校,然后有点混日子的感觉。但是我进深职院后,发现不是这样的,有些孩子还是很热爱学习,学生成才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很差劲的学生。
而且职校生的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有一次我急着录制一个视频,但讲稿背不下来,有几个女孩子就用手机下载了一个可以滚动播放字幕的软件,很快就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我印象还蛮深刻的。
南都:为什么深职院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状态?
黄灯:可能跟深职院办学条件比较好有关系,然后师资不错,学校在培养学生这一块也很用心,可能也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撑。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上非虚构写作课程,讲个人成长,课上有个男生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经历,说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成绩差被学校和老师定义为特别差的学生,这让他很没有自信。但在职校,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维度,他到了深职院以后,发现对自己的专业VR很感兴趣,也表现得非常优秀,老师的肯定给了他很大的自信。我当时听了特别感动,我感觉他现在是特别有自信的一个学生。
南都:这种现象属于个例吗?
黄灯:我觉得在深职院这种现象挺多的。学生刚进来的时候都会有点失望,也会抱怨,因为大家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前,心里也是有点忐忑不安的,但是久了之后,学生们发现学校给予的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比如有学生说,学校用的设备比外面工厂用的还要先进,也会把制造飞机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请到学校里手把手教学生。
02
打破偏见
上职校不是loser,学历低有本事也可以过得很好
南都:怎么打破“去职校读书就是loser”的偏见?
黄灯: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靠手艺吃饭和靠知识相比,没有高下之分。现在的职业教育应该和高科技结合,和具体的工业的岗位结合,让学生通过技艺、技术在社会上立足。
南都:B站有个UP主“手工耿”,喜欢制作一些很有趣、但无用的工艺品,比如倒立洗头机,因为手艺和想象力,他收获了大量关注甚至火到了国外,也可以很好地养活自己和家人。
黄灯:我看过他的视频,我觉得这个人特别有本事,很酷!一个人如果有一个像手工耿这样的技能真是不得了了,我不会特意去关注他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这种手工能力不是读个本科或研究生就能磨练出来的。
南都:传统价值观念中,还是会把学历和工资高低直接挂钩,觉得学历低就没有前途。
黄灯:学历和工资挂钩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已经卷到这个地步了,就业竞争特别激烈,很多单位为了节约招人的成本,就通过学历来筛选,所以很多时候学历是一个敲门砖。比如,我是北大清华的,我大概就能找个什么样的单位。但不能说学历低的就没前途。现实中有很多的人学历低,但是很有本事,生活过得也很好。
南都:你觉得学历不高或者说没有考上名校,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黄灯:反正天不会塌下来的,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其实我觉得哪怕进了清华北大或者其他特别好的大学,精神状态也不一定会好。有一次,我在北京一所排名前四的大学开讲座,一个女孩跑来跟我说,她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浑身没劲,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好像整个人被掏空了一样。她说她以前为了争第一,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拼尽全力,考上之后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内心一片空白。当时我听了她的话觉得特别难过。
其实重点高校学生的精神状态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职业院校的孩子的精神状态也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差。
03
鸡娃焦虑
“鸡娃”没有用,会耗尽孩子的热情和创造力
南都:现在有很多家长感到社会竞争激烈,想通过“鸡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黄灯:我觉得这种心态可以理解,尤其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身上投入的成本很高。但我觉得“鸡娃”的用处不是很大。人一辈子那么长,有很多次重新出发的机会,根本就不是像现在的毒鸡汤说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哪怕到了七八十岁,还能重新开始。
现在有很多家长过于焦虑,拼命“鸡娃”,这样可能会过早把孩子的热情和创造力耗尽,让孩子那么早地否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很要命的。
南都:为什么说“鸡娃”会耗尽孩子的热情和创造力?
黄灯:我身边好多朋友都“鸡娃”,我眼看着这些孩子长大,他们两三岁时活泼可爱,再长大点变得越来越沉默,再大一点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孤僻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点,觉得“鸡娃”有效,因为孩子成绩很好,但我发现孩子身上丢掉了一些特别宝贵的东西。
南都:你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黄灯:我会很警觉。就是我宁愿要一个身心健康、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也不要一个成绩特别好,但是性格很怪异,无法跟别人沟通交流的孩子。
南都:所以你没有“鸡娃”?
黄灯:我的小孩就是放养的,不怎么管。我没有像别的家长那么焦虑,整天逼着孩子读英语、背唐诗,也没有上兴趣班。但我会尊重他的兴趣爱好,他从小就喜欢车,我经常带他去街上看车、逛车展。他会给我讲很多有关车的知识,我觉得他教给我的知识,比我教给他的还多。
南都:你是老师,还是博士,可以说有很好的“鸡娃”条件。
黄灯:“鸡娃”没啥用,父母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高中时理科好一点,如果选理科很有可能会考一个更好的大学,但我宁愿舍弃这个机会也要去读文科,因为我很喜欢文学。事实证明我确实吃了很多亏,高考时历史和政治考得很差。但是我读到研究生时反而越学越轻松,因为我尊重自己的兴趣,别人觉得读博士很累,但我不觉得累。
04
教育意义
孩子独一无二之处,才是立足社会的关键
南都:从你的经历来看,兴趣爱好是很重要的?
黄灯:因为我发现一个人最后能在社会上立足,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应该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如果孩子不喜欢也不适合,我们还逼着他在这条路上走的话,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南都:如果孩子感兴趣的专业不好就业,怎么办?
黄灯:其实专业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自己的专业的话,就有可能做到极致。就算某个专业再热门,孩子不喜欢也没办法。我二姐的儿子在亲戚的建议下,选了当年一个很热门的专业,但他自己不是很喜欢,这导致他整个大学读得很痛苦,甚至还挂科。但其实他高中时成绩很好,蛮聪明的,也很热爱学习。
南都:但有的孩子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黄灯:我在大学里观察到的,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的目标都不是特别明确。但也不要紧,不要觉得没有一个明确的爱好,以后就没有出路。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把孩子学习的习惯、与人相处的能力给培养好,把这些基本的东西理顺了。等孩子自己长大,知识增加、能力提升,慢慢地就会找到自己立足的地方。
南都:你会和自己的孩子聊未来的职业规划吗?
黄灯:我还没跟他聊,他就先跟我说了。他小学时就明确说以后要从事和汽车有关的行业。初二、初三的时候说以后想做汽车改装,或者是汽车能源相关的行业。喜欢的事情,他做起来就不会觉得烦、不会觉得累。
南都:如果有一天他说要上职校,你支持吗?
黄灯:他早就这么说了(笑),我肯定支持啊。他第一次去深职院,看到汽车学院的时候就说,妈妈,我以后就读这里。我说可以的。
南都:家里其他人也支持吗?
黄灯:支持啊,我觉得这真的没什么,其实深职院有很多孩子的工作都做得很好。我看过一个数据。深职院应届毕业生的创业率是4.4%,毕业三年后的创业率是12.7%。深职院带动就业人数有70多万,各行各业做得好的学生也挺多的,我觉得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统筹:程姝雯 陈成效 贺蓓 执行统筹:宋凌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宋凌燕 王森 莫倩如 蒋小天 吴斌 郭若梅 刘嫚 伊凯文 张明悦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王森 莫倩如 导播:林经武 彭雨欣 李鹤鸣 马青
设计:李蓓 实习生 危欣 刘超奇
联合推荐
教育部监管司
全国妇联家儿部
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
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
南都北京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