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南都记者 杨振华 摄 (资料图)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再次加码。2023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在这一目标下,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中小企业大省。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广东可以从哪些方向努力?记者观察发现,省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围绕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建议。
1
制造业强链很重要“专精特新”是方向
“不仅我们在重视,现在全世界都重视制造业,欧美也在提制造业回归。”省人大代表、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马群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制造业发展较早,也已成规模,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以我所在的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国,但是缺少品牌。所以接下来应考虑由大做强,打造品牌。”
对于下一步广东制造业的发展,马群涛认为,一方面,强链很重要,要补齐产业链;另一方面,“专精特新”是方向。马群涛认为,可以通过“专精特新”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分解掉,“例如在服装行业,做拉链的企业可以专注做拉链,做纽扣的可以专注做纽扣,就像德国的很多百年企业,都是专注做一个东西,做精、做深。”
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科技委员会委员雷震也指出,“专精特新”企业具有较高技术实力,往往能够率先实现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近年,广东也十分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先后出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广东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数据显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5000家。
2
建议探索建立大湾区“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席机制
“实现制造业当家,广东需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雷震说。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继续力争培育省级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保证。
如何走好“专精特新”这条路?雷震建议探索建立大湾区“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席机制,由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和交易所、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组成协调小组,联合开展相关工作。
雷震还建议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产业链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资本市场,形成常态化联动机制,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发掘、筛选、评审、服务”链条。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链长制”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结合,推进制造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优势突出的小微企业园,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
此外,在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的建议》中也提出,建议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大“专精特新”政策推广力度。包括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特色配套服务,推动政策供给由项目资金支持模式向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型,同时,依托专项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深入理解“专精特新”政策,参照标杆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探索转型升级的多重路径,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平台从事专门的服务工作。比如由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管成立的广州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会,可提供专业的政策宣贯和辅导、“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升级、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和对接、行业合作交流等6大服务体系。今年,促进会将正式开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活动,推动广州中小企业攻关突破产业核心问题和技术升级,定期为政府推荐一批优质的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地走上“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3
破解信息壁垒和信用歧视 引导机构投资“专精特新”企业
民盟广东省委会的提案指出,有调查数据显示,8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融资需求,但仅41%曾获得股权融资,而获得融资的企业中60%的融资及转让轮次不超过2轮;在有“专精特新”企业投资经历的机构中,67%仅投资过1家该类企业,且投资以成长期企业为主,初创期项目较少。
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林奎也指出,现阶段,中小微企业融资存在“五缺”问题,即间接融资“缺信用”,直接融资“缺市场”,融资担保“缺背书”,金融服务“缺配套”以及金融科技“缺数据”。也正因此导致中小微企业看风险能力弱,现金流匮乏。有数据显示,67.1%的中小微企业预计现金流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仅有15%的中小微企业预计现金流可以维持6个月。
民盟广东省委会提案建议发挥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功能作用,加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联动,强化金融创新,引导全球化资本、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专精特新”企业。从“募、投、管、退”全流程支持,形成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
林奎建议运用数字化监管协议,建模分析企业经营数据,实时监测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构建统一的金融风险监管平台,深化金融大数据应用,为企业信用风险研判提供强力支撑。
同时,加大普惠金融科技投入,赋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与信用风险管理数据库及融资服务平台提供商等第三方征信机构合作,融合税务、工商等非信贷信息以及银行交易结算信息,综合评价中小微企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比例。
此外,林奎建议设立信用风险管理数据库,破解信息壁垒和信用歧视。“利用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推介制度,推动相关数据通过地方征信平台供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享,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可及性。”林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