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民
王辉耀
董关鹏
吕友清
杜 兰
后疫情时期,如何抓住有利条件助力企业走出去?12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如期而至,多位公共关系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首次相聚云端,就如何发挥公共关系协调服务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畅所欲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空间。
他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也面临着艰巨形势。“从国际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郭卫民称。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对外传播,把握技术变革大势,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多位与会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抓住后疫情时期有利条件
助力服务企业等组织走出去
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加强国际传播成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突出重要的任务。多位嘉宾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对外传播、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展开讨论。
郭卫民表示,公关行业具有人脉广、资源和渠道通的天然优势,是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要充分调动行业资源力量,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品牌宣介各种对外传播活动,打造行业立体发声的格局。
“要抓住后疫情时期有利条件,助力服务企业等各类组织走出去,加强品牌推荐,有效扩大国际影响,既服务企业发展,又推动中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他强调。
会上,对于加强国际传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原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给出了几点具体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创新国际叙事方式,在对外传播中注重共性、共情、包容、客观、谦和。以全球化视野思考中国问题,更多强调共性、普遍性及共同价值,在全球共有价值观基础上讲述中国故事;做好细节工作,注重共情;兼容并包,从政治、外交、商业、人文、个体经验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个案;在对外讲述中少理念倡导,多客观理性表达,用事实与数据说话;相互尊重,保持对话姿态,不以驳倒对方为目的,传递自身理念,做有效沟通等。
他还建议,发挥民主党派及政协等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的作用,可鼓励民主党派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参加世界政党大会等,公开积极发声,讲好中国协商民主故事,充分体现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形式与优势,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的误解误读。
王辉耀称,可充分发挥海内外新生代国际传播作用,提升海内外新生代对华态度及对华认知。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国际媒体及国际出版机构发出中国声音,加强中国声音的国际表达。鼓励专家学者、机构团体负责人等通过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访问、在国际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等提升国际舆论场中国声音,推动国际涉华舆论更加公正客观。可加大向国外派驻媒体,并相应邀请更多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事务进行全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报道,更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升级政府叙事体系
在事实基础上加入更多人的符号
除了做好国际传播,在新时代公共关系实践中,政府部门如何塑造良好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在会上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关系新话语体系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部门要以阐释好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新导向,以塑造良好形象、赢得公众广泛信任与支持为新目标。
他表示,塑造政府的新形象,需要升级政府的叙事体系。“过去我们习惯于统计数字、汇报工作,但新闻发布要加入更多人的符号,要人来讲故事。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情感、有价值。”
自2020年发生新冠疫情以来,科学传播的重要性格外凸显。董关鹏表示,政府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主体之一,无论是日常新闻发布抑或突发公共事件,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及时做好科学传播,可以实现“知识变常识+事实变共识”,塑造权威政府形象的同时,也能够减轻公众的恐慌心理,尽可能减少流言、谣言的传播;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专家的作用。
他举例称,在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官方发布会不仅做到权威、专业,也实现通俗、易懂、到位,从“硬核”喊话到金句刷屏,专家们的回应与解读全面、权威、系统地向境内外媒体与公众传递了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
此外,他强调,无论是日常工作的信息公开还是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都要积极施行全过程新闻发布,引导“预传播-正传播-再传播”模式的实现。
“预传播”是在新闻发布会前,通过“多微多端”进行议题预先铺垫式发布,既做好科普又提前辟谣,为重头的主新闻发布会提前扫除公众在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多重障碍。“正传 播”是定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则安排各级和境外媒体参会报道和全程直播。“再传播”则是在发布会后,组织各主流权威媒体通过短视频、图文、动漫和互动游戏等进行立体全方位的移动终端传播,发布会发布的权威内容频繁登上各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和话题榜。
从冬奥会“豆包”到人工智能
企业如何助力国际传播
企业作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助力国际传播?会上,多名企业界代表从各自角度分享观点。
比如,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新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称,新兴的数字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传播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工智能有力打破了沟通的障碍,消弭了沟通的隔阂,比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能让人们更轻松实现跨国界、跨语言交流。在未来的元宇宙中,人工智能还会进一步拉近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面对面”的国际传播成为现实。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将会越来越人性化、情感化,让传播更有温度。
“疫情虽然暂时阻碍了部分出入境客流,但没有阻挡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脚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吕友清在论坛上表示。
据了解,中国旅游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旅游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吕友清称,旅游在推动对外交往、文化传播、人心融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吕友清在现场举例称,今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旅游集团为来自国内外90个代表团的上万名奥运健儿和工作人员提供“吃住行旅”服务,其中“香喷喷的豆包”经外国运动员口口相传,赢得了世界各地代表的点赞。
据介绍,中国旅游集团还借助扎根香港优势,有效融入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坚持国际视野,与全球合作伙伴分享中国市场机遇,推动公共关系全面发展。吕友清介绍称,今年中国旅游集团作为东道主之一,成功承办了第二届消博会主题论坛,与来自海内外的上千名嘉宾共襄盛举;在第五届进博会上,中国旅游集团与24家海外一线供应商签约,采购金额同比增长21.4%。
他还特别强调,近日国家先后出台防疫20条优化措施和新10条,大大提振了海内外对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期待与全球合作伙伴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增长机遇,通过更加紧密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维护和促进公共关系全面发展。”他称。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图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