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女子举重世界冠军张宛琼:托起乡村少年举重梦

成立县级举重运动队,用经验和教训启发更多举重新苗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19日        版次:GA15    作者:黄敏璇

许佳琪正在训练。

张宛琼指导张昊然举重。

张宛琼父亲做的水泥杠铃。 受访者供图

  “身体压紧。稳住,手放松。蹬!”……

  每天下午放学后,潮州市饶平县霞西小学角落一间教室里,不时传出的训练声常引来学生围观。教室里,教练张宛琼正一遍遍地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发力,举起杠铃。

  张宛琼,中国女子举重运动员,曾两次打破世界纪录。十七年前,张宛琼从饶平走出,一路奋战走向国际赛场,最终荣获举重世界冠军。高光时刻之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像曾经的启蒙教练一样,成为一名基层举重教练。

  在这里,她尝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县级举重运动队,用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经验和教训启发更多举重新苗。此前,饶平已经成立举重运动队,但因为训练场馆改建升级,中间已停止训练一年多。张宛琼到任后重新进小学选材,组建起一支新队伍,为他们制定训练计划。

  一名顶尖运动员的到来,让这个县级举重运动队开始发生许多变化。一些少年逐渐感受到举重的乐趣和竞技体育的魅力。家乡饶平是张宛琼举重梦的开端,今后,这里也许将成为更多乡村少年实现举重梦的起点。

  父亲做的水泥杠铃

  水泥杠铃起初只有10公斤,8岁时,她已经能举起30公斤的重量

  1994年出生的张宛琼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她从小就展露出大力士的一面。

  在父亲张道豪的印象里,女儿从小就好动,力气也比一般孩子大。六七岁时,张宛琼就会把全家人的衣服带去河边洗,又将湿漉漉的整筐衣服提回家。

  就在张宛琼展现惊人力气的童年时光里,来自隔壁霞中村的中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张惜香,在国际比赛大放光彩,屡次打破女子举重世界纪录。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张道豪决定,培养力气过人的女儿练习举重。

  彼时,家里没有杠铃,张道豪便动手自制。他买来水泥和砂石,称好重量,将和好的两份泥料倒在桶里压平,中间用竹筒留个洞口,晾干后再穿在一根钢管两端固定,一个水泥杠铃便做成了。没有专业教练,张道豪便让女儿每天守着电视看举重比赛,跟着电视里的运动员学习举重动作。

  水泥杠铃起初只有10公斤,之后逐渐增加重量。到张宛琼8岁时,她已经能举起30公斤的重量。张道豪喊来家族的小孩一起比赛,张宛琼的堂哥都举不起来,但她一下就举过头顶,因此总能得到父亲奖励的五毛钱。那时候她还不知道举重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还能拿到奖励,父亲也不会严格要求训练,只是想办法让我每天都玩一下。”

  张宛琼8岁那年,张道豪已经看出女儿的运动天赋,于是决定将她送到离家50多公里的市体校进行专业训练。

  往后的三年,张宛琼独自离家在市体校度过了充实又疲累的基层训练时光。在这里,她遇到了对自己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教练,也是启蒙教练——刘杰生。

  从第一次在张宛琼家里见面,看到8岁的她能举起30公斤的水泥杠铃时,刘杰生就看出张宛琼有不错的举重天赋。刘杰生也是潮州人,曾经作为男子举重运动员外出参赛,退役后回到潮州成为一名基层举重教练。

  当年训练场所条件有限,但刘杰生总能因地制宜给学生创造训练机会。他带学生沿着韩江、西湖跑,练习耐力,又让学生在体育馆长长的阶梯上半蹲跳,锻炼腿力。

  张宛琼记得,每天训练时,刘杰生总是陪在她身旁,及时指出她动作上的不足,再仔细告诉她如何改进。张宛琼学得比其他学生快,一个动作教一两遍,她很快就记住。

  因此,在日后漫长的训练中,刘杰生格外注意张宛琼的表现。张宛琼遇到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找教练沟通,离家久了有心事会找教练倾诉,教练总是耐心给她解答。她在多年后形容,“刘杰生像是我在体校的父亲,他最了解我,也关心我。”

  迷茫期和世界纪录

  胯伤困扰和无法突破的成绩,自觉体能和心理抗压能力走下坡路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挑战人类极限。为达到这个目标,几乎每个职业运动员都有一段艰辛的成长史,张宛琼也不例外。

  当她进入省队时才发现,由于市体校训练条件有限,原来她曾经在潮州用课余时间拼凑出来的三年训练量,对其他地区的运动员来说只要一年就可以达到。这意味着,进入省队后,她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追上其他队员的步伐。

  更大的压力还来自于每次比赛前在队里竞争出赛资格的比拼,每每面临被选择的忐忑。“教练的一句要或不要决定了运动员能不能走上比赛舞台,展现自己。当你和其他运动员能力差不多时,教练就会综合考虑从你们中选一个。”见此,张宛琼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最好的那个,让教练必须选我。”

  那段时间,与优秀运动员的差距、比赛资格的比拼,以及因为年龄较小训练成绩不稳定、体重波动大等多重压力,让张宛琼很焦虑,也让她不得不奋起直追。她会在晚上别人都入睡后,偷偷跑到训练馆、卫生间训练,练体能、练动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末,张宛琼正式入选国家队。之后经过近五年的训练和比赛,张宛琼在2014年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那年4月,她在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女子53公斤级比赛中,以抓举102公斤、挺举129公斤,总成绩231公斤获得冠军。这个总成绩超过世界纪录1公斤,是至今为止张宛琼在比赛中举起的最重的重量。一战成名,那一年张宛琼20岁。

  这是巅峰,也是转折点。同年9月,张宛琼在仁川亚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比赛中拿到铜牌,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不久后的11月,刘杰生突然因心肌梗死去世,接连的打击让张宛琼一下陷入自我怀疑的迷茫期。

  此后三年,胯伤的困扰和迟迟无法突破的成绩,让张宛琼自觉身体、体能和心理抗压能力都在走下坡路。

  “那三年里,我的成绩总是停留在第二、第三名,无论怎么努力都冲不了第一。挺举每次举到120公斤,我就会受伤,但我知道,只有125公斤以上才有可能赢得第一。”若在以往,张宛琼这时会打电话和家乡的刘杰生长谈。自从离开市体校后,她一直与刘杰生保持频繁的联系,每次比赛前后、训练遇到问题,张宛琼都会打电话和刘杰生沟通,听他的建议。但现在,她失去了那个重要的“参谋”。

  在张宛琼的战绩列表里,那三年是几乎空白的。那段时间她很少参加比赛,忙于突破“茧房”里的自我。漫长的煎熬中,同为刘杰生学生、曾经在省队的教练不断鼓励她,逐渐替代了刘杰生曾经在张宛琼职业生涯中的角色。

  2018年,“破茧重生”的张宛琼在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55公斤级比赛中超常发挥,打破该级别抓挺总成绩世界纪录。隔年,在举重世界杯女子55公斤级比赛中,张宛琼以抓举96公斤、挺举116公斤、总成绩212公斤包揽该级别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终成举重世界冠军。

  从2008年进入省队,到2021年退役,如今张宛琼回忆这13年的运动员生涯,感叹荣誉都只是过眼云烟,“拼到最后会发现,举重包括竞技体育存在的意义就是这样,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只是拿到奖。”

  “将129公斤的杠铃高高举过头顶是什么感觉?”记者问。

  “那一刻我证明了自己是可以的。”张宛琼淡淡地说,“当你的能力让自己足够自信的时候,你不是在跟对手比赛,而是感觉自己在表演。所有人都在看你表演,你只需要享受比赛。”

  那个发光的眼神

  学生和教练之间是互相成就的。遇到他,我感觉是我们的缘分。

  回到家乡当基层教练,是张宛琼给自己职业生涯做的一个重要选择。

  因为从小离家训练,张宛琼在家乡生活的时间很短。在市体校训练时每月回家一次,到了省队,每半年回家一次。进入国家队后,比赛越来越频繁,每年最多回家一次。

  2021年,退役后的张宛琼回望故乡饶平,发觉这个运动氛围浓厚的县城在自己心中变得愈发迷人。与此同时,刘杰生曾经作为基层教练给自己的榜样,以及长辈的建议,让张宛琼下决心回乡,以基层教练的身份发掘更多运动新苗。

  张宛琼着手开展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备建立饶平县高水平举重运动队。2021年11月,在饶平县体育发展中心的组织下,张宛琼跟着其他运动教练一起到学校选材。

  张宛琼经历过从普通队员到顶尖运动员的过程,她深知只有真正热爱这项运动,才有可能抵达巅峰,走到最后。因此,选材时,她试图挖掘那些不仅有运动基础,也对运动真正有兴趣的孩子。

  幸运的是,在母校霞西小学,她遇到了这样的学生。

  自从得知举重教练要来选材的消息后,六年级学生张昊然心里就很兴奋。他在三年级时就曾参加过举重训练,但当时年龄尚小的他未能体会到举重的乐趣,只觉得无聊,于是练了两个多月后就放弃了。后来他在手机上看到举重比赛的视频,逐渐觉得举重运动有意思,更羡慕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

  到了选材当天,当张宛琼来到班里,让全班学生站在走廊时,人群中的张昊然又期待又紧张。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张宛琼,心里不断默念:“教练一定要选我,一定要选我。”

  “当时感觉他的眼睛好像在发光。”张宛琼注意到了那个炽热的眼神,但有些胖乎乎的身体让她稍显犹豫。她在张昊然周围转了两圈,最后决定——就选他了。

  选材结束后,张昊然立马跑上来问:“你是举重冠军张教练吗?”“是。”张宛琼回答。“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张昊然兴奋地掏出纸和笔,等待期盼已久的签名。

  “有时候要成为一名好教练,也需要遇到好的学生,学生和教练之间是互相成就的。遇到他,我感觉是我们的缘分。”张宛琼回忆说。

  选拔学生组成举重运动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仅要选到合适的学生,要说服学校和家长配合,才能让学生坚持训练下去。有家长不让小孩练举重,觉得会影响发育长不高,但其实并不会。”张宛琼解释,“很多年前教练选举重苗子会倾向于身高本身较矮的学生,觉得肌肉集中更好训练,因此给人造成举重影响长高的印象。但后来大家发现,身材匀称更重要,我们现在都倾向于选这样的学生。”

  选材阶段,张宛琼去了3所小学,最初挑选了20多人,但中间因为训练场地离学校距离太远、学生不合适或不喜欢等多种原因,最终只留下6名学生固定训练,张昊然便是其中之一。

  正在霞西小学读五年级的许佳琪也在其中。从小活泼好动的她,是教练眼中的“好苗子”。四年级时,父母看她有运动天赋,问她要不要练举重,她不懂举重是什么,答应去市体校看看。试了五天,教练问她要不要留下,她觉得很好玩,就留下来了。今年9月,听说县里有举重运动队,她转学回到饶平读书,跟着张宛琼继续练举重。

  目前,运动队6名队员都是霞西小学的学生。为方便训练,训练室就设在学校西侧一间教室里。这是一间普通的小学教室,只能放下两张橡胶垫,学生在教室内练习举重动作,在教室外的走廊里进行体能训练。练习的杠铃等设备,由饶平县另一名举重健将、张宛琼的师妹林雪华捐赠。

  从去年寒假起,张宛琼带着这6名学生,在这个小小的训练室里,开启了独属于他们的训练时光。

  “成为像教练那样的举重运动员”

  尽管少年们对未来的道路还很模糊,但梦想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

  为了增加训练时间,加入运动队的学生被允许少上最后一节课。下午4时50分,倒数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4时53分,张昊然便出现在学校东侧文体室门口。他熟练地取下挂在墙上的钥匙,径直跑到教学楼另一侧的训练室开门,换上运动鞋,开始热身。紧随其后的许佳琪也开始活动起来,其他学生很快也陆续抵达。

  整个训练期间,张宛琼一直在旁陪伴,不时纠正学生举杠铃的动作。举重运动主要靠腿部和腰部发力,进而带动全身肌肉,将杠铃举起。而初学者往往用手发力,按行话说这是用“蛮力”,不规范也容易受伤。张宛琼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纠正学生这些错误习惯。

  张宛琼介绍,不同的学员性格、基础都不一样,训练就要因材施教。11岁半的许佳琪是个大大咧咧、活泼调皮的女孩,但容易在加重量后心生胆怯,张宛琼知道她其实有能力举起来,只是不自信,于是常常喊话:“上!你可以的。”张昊然同样好动,但心思细腻,懂事自觉,张宛琼便要时刻注意在他身边提醒,不要练得太急,稳扎稳打。

  “一个要推着上,一个要适时阻止,每个人都不同。”运动员的经历让张宛琼对学生的情况更加理解。她清楚地知道,这个年纪的学生像当初刚开始训练的自己,正处于不稳定期,需要教练极具耐心的陪伴和开导。

  “基层教练,陪伴是最重要的。刚开始我们相互不了解,但陪伴久了就会有默契,学生对教练产生信任,像当初刘教练一直陪伴着我一样。”张宛琼说,运动队训练之初,学生和她不熟悉,但两个月后,她就明显感觉到彼此之间有了依赖。“有时我有其他工作不在训练场,他们会到处找,还有学生会跟我说自己的秘密,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开始有了默契。”

  学生们也渐渐感受到教练的付出。张昊然的印象里,张宛琼跟想象中的教练很不一样,“人很好,没那么严”。以前他觉得举重训练不知道在干什么,有点无聊,但现在他很喜欢。父母曾经表示不支持他练习举重,但他的坚持说服了他们。

  “每次有突破,就会觉得很开心。”张昊然说,现在自己抓举最重能举起70斤,挺举80斤,“以前一次只能做10个俯卧撑,现在我能做100个。”

  采访当天,看到他练完满身大汗,记者问:“训练累吗?”没想到他很快回答:“喜欢怎么会累呢。”不只是他,当问到举重的感受时,许佳琪也常常提到一个词——好玩。

  “现在的他们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具体要什么,只是觉得好玩。所以就算有时说不喜欢举重了,也是很正常的。”张宛琼对学生可能发生的情绪波动了然于胸,“事实上他们只是累了,只要先把训练放一放,陪在身边开导他们就好了。”

  举重运动队训练至今刚好一年,尽管少年们对未来的道路还很模糊,但梦想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张昊然告诉记者,他的偶像是中国男子举重名将吕小军,而许佳琪一直没有告诉教练,其实她有一个目标——成为像教练那样的举重运动员。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敏璇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