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会议的诸多新提法、新表述传递了哪些信号?明年中国经济发展将会有哪些趋势?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对会议释放的要点进行解读。
金融风向
积极财政与稳健货币搭配不变
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会议也对未来金融工作作出安排,定调了2023年金融风向。
各界解读观点认为,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还是会保持偏松的状态。因此明年财政和货币的关系类似于今年,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配套协调财政政策,引导利率下行来支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对此,会议提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认为,会议依然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急转弯概率不高,由于此前政治局会议中对于货币政策并未提及合理充裕,只提及“精准用力”,进而也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明年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预期的担忧。此次“流动性合理充裕”重回视野,预计投资者的部分担忧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缓解,货币政策仍会维持当前稳健宽松的基调,对初期的经济动能修复保驾护航。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发力方式更有可能延续2022年下半年组合拳的形式,赤字率维持平稳,央行予以一定的流动性充裕环境进行配合。”中金方面表示,不排除央行明年仍有可能对财政上缴利润,同时加大政策性金融和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支持力度,引导资金向重点领域和国家支持行业倾斜。
“更好统筹”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关注三个层面
对于明年的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包括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会议对金融的要求大概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金融自身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另一个是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层面,曾刚表示,首先是稳增长目标。这个发展强调的是高质量,质的提升更为重要,意味着下一步,需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内需、支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在促进消费方面,相关领域包括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也是金融下一步要积极支持的部分。
其次是产业体系的提升方面,他表示,金融还要注重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数字经济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特别要支持平台企业和民营经济,这也可能是下一步要重点支持的对象。”曾刚强调,除此之外,针对薄弱环节强化金融支持也十分重要。其中包括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这一领域在保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需要强化支持。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认为,产业政策关注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央行或有结构性工具支持,这有利于流动性总体维持宽松。中金观点还指出,产业经济发展仍是经济新动能所在,明年可能还是有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性金融扶持新兴经济领域,但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也意味着流动性总体维持宽松,利率仍是向下引导。
房地产
明年或加大对头部房企流动性扶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观点认为,“房住不炒”的定位是长期一贯坚持的,但在长期坚持的框架内,对于优质房地产企业是有明确“托举”意图的,集中表现在金融十六条和房地产再融资的接连支持政策。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表示,会议还提到要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新发展模式可能主要是指符合经济状况和人口特点的模式,例如改善型需求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总体来看,房地产政策的基调依然是房住不炒,同时又要避免金融风险,预计明年可能会加大对头部开发商的流动性扶持,可能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刚需的政策。
曾刚表示,目前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待暴露和进一步处置,这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他认为,涉及风险防范化解的具体工作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继续夯实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建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二是聚焦重点任务,尤其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优化改善房地产支持政策;三是加强区域金融风险防范,通过压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三方主体责任,结合金融机构区域特征、风险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案。
营商环境
强调“国企民企平等对待”
会议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度重视。接下来,国资国企改革将进入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结果性指标,它综合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关于现代公司治理,李锦认为,一方面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改革重点是进一步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一方面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维的根本途径,需要在市场化经营方面有新的进展。
李锦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是一个重要信号。“在强调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后,强调国企民企平等对待,实际上是维护市场的严肃性、权威性与法律性特征。”
“民营企业对政策确定性的依赖非常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表示,“很多企业需要基于市场的预期去做投资、生产的安排,如果政策变化过于频繁,不确定性过大,会使得企业不能去做长期规划,并做一些短平快的策略。民营企业需要一个确定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营商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良性循环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会议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平安证券指出,产业政策发展安全并举,包括:“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两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另外,在全球产业分红中,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而对于一些新技术,要加大研发和推广,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洛克资本合伙人李音临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产业政策主要针对制造业和“卡脖子”领域的产业链的安全。具体来看,是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链安全。“这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过去也有这样的政策,但这一次,是在经济工作会议中细化。”
“一方面是生产安全,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是金融安全。”李楠表示,“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特性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这种情况,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像芯片、半导体等成熟的高精尖产业,国家应该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制造业升级,更适用于银行贷款;高科技型的小微企业,风险非常巨大,不适用于银行普惠型贷款,更适用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
观点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发力方式更有可能延续2022年下半年组合拳的形式,赤字率维持平稳,央行予以一定的流动性充裕环境进行配合。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墨山 叶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