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百年动画 粤人风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10日        版次:GA15    作者:金城

  1995年,特伟被世界动画协会授予动画艺术杰出贡献奖。

  特伟自画像

  《牧笛》剧照

  詹同

  戴铁郎画像(如果果 画)

  1922年,一部由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由此拉开中国动画百年序幕。1924年出现了《狗请客》《过年》两部作品,可惜都没掀起什么浪花。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1935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推出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诞生,一批动画人锐意进取、努力创新,拿出200余部美术片,打下了新中国动画艺术的根基。

  01

  特伟和水墨动画

  1915年,特伟生于广东中山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在上海长大。十三岁时父亲失业,念书到十七岁中途辍学。他自小喜爱看连环画。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到小书摊去看连环画,临摹过《三国志》《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特伟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尝试漫画创作,作品开始在《上海漫画》《派克漫画》等报刊上冒头。

  上世纪50年代初,特伟奉命从东北解放区前往上海,筹建美术电影制片厂,当时他携带了从长春接管的一批电影器材,和包括方明在内的日本动画技术人员一起来到上海。上美影成立后,特伟把曾经制作《铁扇公主》等动画的万氏兄弟请来,拍出闻名于世的《大闹天宫》。1961年,当《大闹天宫》的上集上映,成功塑造了世人熟悉的孙悟空经典形象,奠定了美猴王独有的反抗精神与追求自由的性格,影响了后世许多孙悟空题材的作品,其中就包括1986版《西游记》连续剧。1978年,这部影片远赴英国参加伦敦国际电影节,震惊了国际动画界,获得最佳影片奖,之后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世界报》曾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此后,特伟和技术团队反复探索,在解决了墨韵技巧之后,创作出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看特伟的水墨动画片好像打开一本素雅的国画册页,一幅幽静的田园小景淡淡怡人,古琴琵琶乐声悠扬,共同勾画出优美抒情的水墨世界。这是动画民族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也是世界动画的里程碑,当时许多外国人看到该片之后简直惊呆了。之后不久,特伟又以李可染的水墨国画作为素材,拍出《牧笛》,片子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特伟本人也因此荣获世界动画学会ASIFA所授予的“终身成就奖”,是中国影坛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特伟于1981年赴日本京都举办“中国水墨动画展”,产生轰动,日本动画爱好者纷至沓来,纷纷惊叹于中国的水墨意境。就连日本动画艺术的鼻祖手冢治虫也表示,特伟的水墨动画影响了他,使他终身受益匪浅。

  此后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当属于特伟和马克宣于1988年共同导演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其中的美术设计特别邀请了中国美院教授吴山名、卓鹤君,画面十分含蓄、灵动,把中国古代诗词的意韵推向了极致。但是,《山水情》这部作品也成为绝唱,从此以后,中国再没出现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水墨动画片。

  1979年,上美影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83年出品了《天书奇谭》。这两部影片和《大闹天宫》一起,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杰作。那是一个动画大师们充溢幻想气质的年代,他们在拍摄方法上极尽创新之能事,草木竹石皆可跃动。《雪孩子》《九色鹿》《三个和尚》《猴子捞月》《真假李逵》《抬驴》《葫芦娃》《渔童》《张飞审瓜》……优秀动画一部接一部,无论长短,只要亮相国际,几乎必斩大奖,国际动画界对于这些饱含浓郁中国美学气息的动画推崇有加。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外国动画的冲击,上美影“四年磨一剑”,推出《宝莲灯》,这是第一部全国同步公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当时获得了2900万元的票房,在动画电影商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日本艺术家宫崎骏也是深受“中国学派”影响,1984年,他带着朝圣之心到上美影交流学习,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宫崎骏后来回忆,他那些留白较多的作品就是在看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后得到的启发。

  02

  “喜剧风格”与“民族形式”缺一不可

  一直以来,中国美术电影界都十分推崇特伟主张的民族风格,然而他的另外一个艺术主张却被行业忽略,那便是美术电影的趣味性。特伟曾经用两句话来概括他毕生的动画理想:“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客观地说,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民族形式”上下了许多功夫,但对“喜剧风格”没有深悟,成绩也不突出。而“喜剧”恰好是动画创作中的核心价值。特伟所说的喜剧,并不是指喜剧类型电影,而是动画应该呈现的“身体趣味”。动画创作需要寻找本民族幽默与智慧之源,这是跨越文化形式的“内核”。中国人的身体语言与中式幽默,可能会成为走向世界的内在源泉。因为“身体喜剧”是中国人特有的“动态”,它们理应构成中华艺术的优美姿势。只有掌握了这些要领,我们才能在动画全球化中创造不朽价值。特伟主张的“喜剧风格、民族形式”这一理念,对上美影的动画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打开了欣欣向荣的全新局面,拿出了包括动画、木偶、剪纸、折纸、水墨等多个独特片种。

  动画片最早称为“漫画电影”,由于特伟早期积累了丰富的漫画创作基础,为他日后投身动画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伟在人生中后期“放弃”了漫画,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动画。直到晚年,他在病榻上想的依然是再制作一部水墨动画《武松打虎》,甚至已经将影片的时长、主题和节奏统统考虑好了,并为此收集了许多一手的创作素材。然而在2010年,95岁高龄的特伟驾鹤西去,《武松打虎》成了他动画一生未了的夙愿。

  03

  特伟与詹同

  特伟的一生,前15年为漫画而战斗,后60年为动画而奋发。虽然解放后较少参与漫画活动,但身后始终追随着一大批漫画作者。漫画家詹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于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文化部电影局工作,之后被特伟先生的动画艺术所感召,进入上美影从事漫画和动画,业绩卓著,被称作上美影的“三剑客”之一。

  詹同原名“詹同渲”,祖籍广东南海,这位詹天佑先生的嫡孙,无论在动画电影还是在漫画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就是应特伟和万古蟾之邀,由詹同进行美术设计,由于在色彩运用、造型设计等方面有巨大创新,得到国内外同行赞许。此后,他陆续参加了三十多部影片拍摄,较为出色的有木偶片《雕龙记》,获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片二等银质奖章;木偶片《砍柴姑娘》,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剪纸片《差不多》,获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电影短片青年奖。此外还有《真假李逵》(导演)、《假如我是武松》(导演)、《人参果》(美术设计)等。他的儿童读物《猪八戒吃西瓜》享誉画坛,曾获1980年全国少儿读物美术作品一等奖。

  04

  “黑猫警长之父”戴铁郎

  说起广东籍动画导演,戴铁郎绝对不可或缺。他的原籍是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出生于新加坡。戴铁郎的父亲是木刻家戴英浪。受家庭影响,戴铁郎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1949年冬,戴铁郎来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准备报考大学。对于当年的情景,戴铁郎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我独自乘坐火车前去北京考试。那年冬天特别冷,出门我只穿了一件薄外套,没想到火车越往北开,车厢里便越寒冷。到了北京站,我急匆匆踏上黄包车赶往学校。过一座桥时,我感觉自己要冻僵了,于是跳下车对车夫说,你继续拉,我跟着你跑。”

  就这样,戴铁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成为美术系动画专业首批学生之一。毕业后,戴铁郎想考中央美院研究生。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个人就是特伟,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负责人,他们曾经在1940年代末期,在香港组织和参加“人间画会”时相识,两人年龄相差很大,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次特伟到北影招人巧遇戴铁郎,马上兴奋地向他发出邀请,戴铁郎一口应承。他当时万万没有料到,动画这个行当,一干就是一辈子。

  1960年,特伟牵头研发水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戴铁郎成为动画设计,他非常专注,对于片中的金鱼形象曾经反复修改六稿。1963年再次跟特伟制作水墨动画,这次是《牧笛》。之后独立执导动画短片《母鸡搬家》《我的朋友小海豚》。1984年执导动画片《黑猫警长》“一枪”打响,该片获得广电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2010年执导动画电影《黑猫警长》电影版。

  我与戴铁郎先生的交往从2004年开始,那年暑假他亲自前来北京,支持我创办中国动漫金龙奖活动,之后往来不断,成为至交。我曾无数次踏进上海华山路的一条弄堂,沿着狭窄的木楼梯,上到三楼这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这是上世纪50年代单位分给戴铁郎一家的居所。房子的窗外是一排法国梧桐。每天看叶落叶生,鸟来鸟往,寻常的景象给戴铁郎带来灵感,由此诞生了《森林、小鸟和我》,这是戴铁郎退休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1991年,片子做到大半的时候,他接到厂里办退休手续的通知,这时他才猛然反应过来,自己已步入花甲之年。

  2019年9月4日19点25分,戴铁郎因病去世,享年89岁。大受欢迎的《黑猫警长》停在了第五集的片尾,写好的“请看下集”,却没有了下集。

  回望百年中国动画发展史,以特伟为代表的广东动画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和改革开放初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首创了震惊世界的水墨动画,倡导本土的民族风格,形成了最为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由此诞生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动画发展迅速,制作产能不断增强,然而始终在最为重要的创新环节,力有不逮。究竟应该如何突破传统语言风格的局限,实现动画制作前、中、后期的技术更新,在数字动画时代迎头赶上,并努力追求当代动画的形式之美,提升动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这些都是摆在动画人面前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必须秉持特伟、詹同、戴铁郎等传统动画大家的理念,让艺术作品“有根”“有魂”,植根传统文化但却不局限于传统文化,用创新精神和手法,塑造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伟大佳作。

  作者简介:

  金城,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

南方都市报App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