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措施》,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老年人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社会正常运转、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等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
“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这是继优化措施“二十条”之后,我国对疫情防控措施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为什么又要做调整?其实,抗疫三年来,我国的防控措施一直在不断地调整优化之中。诚如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在12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每一次优化都十分审慎,都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之上,每一次优化都强调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
当前,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又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再次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审视“新十条”,不难看出,务实和便民是其最大的特点。
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经临床观察,感染后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无需特殊治疗,所以“新十条”规定,“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以居家隔离”;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非高风险区限制人员流动等行为,给民生带来了严重伤害,所以“新十条”明确,“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同时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更不能随意采取‘静默’管理”……
对照之前的“二十条”,还可以发现,“新十条”对“二十条”落实过程中各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应。
就核酸政策而论,近日山东结束了落地检,浙江进公共场所不再要求查核酸,但另外仍有一些省市表示要加强落地检,继续坚持对外来人口的活动限制。出现这种偏差或缘于各地对“二十条”理解的差异,或因为各地疫情形势不同,但毫无疑问,这种地域的不一致难免产生混乱,进而对公众的出行造成很大困扰。
有鉴于此,“新十条”对核酸检测进行了优化,不仅明确“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而且打破了跨地区人员流动的限制,要求“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新十条”出台的初衷。为了实现这一预期目的,就需要确保其在地方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12月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也谈到了落实问题。米锋强调,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
根据过去的经验,层层加码往往发生在核酸检测、封控等领域,现在,随着“新十条”的出台,相关政策已经非常明晰,不再有模糊的空间,也意味着更便于监督。相信在各方的监督之下,“新十条”会得到顺利地执行。
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肯定会促进人员的流动,有利于复工复产复学,但老年人等人群的防护也需要格外重视。“新十条”提出,要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这一工作在接下来亟须重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