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令鼓声在非洲响起。
马来西亚新山鼓队的二十四节令鼓表演。受访者供图
陈再藩。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陈再藩
1953年7月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潮安。自小受华文教育的他,对中华文化抱有深厚感情。1988年,陈再藩与著名作曲家陈徽崇共同创作了二十四节令鼓,一种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创意,结合广东醒狮所用的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特点的鼓乐表演,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编者按
南粤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发展演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大型融媒策划“探宝觅踪”,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近日上线,讲述智利、英国、匈牙利等地文化艺术亮点背后的广东非遗身影。
11月26日晚,在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一百周年庆晚宴上,二十四节令鼓声声鼓乐,响彻全场。鼓手们在呼喊与舞动中,道尽二十四节气轮转,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令鼓1988年由马来西亚华人陈再藩和陈徽崇联合创作。这种鼓乐表演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创意,融合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所用的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34年来,二十四节令鼓已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凭借极强的可塑性和活力,传至非洲、传遍全球。每一声鼓乐,都是中华文化的脉搏与海内外华夏儿女情感的共振,也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各个角落。
陈再藩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二十四节令鼓不断衍生出令他意想不到的丰富价值。如今,他已年近古稀,“我相信还有很多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意义,就让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去做,让他们继续去发挥节令鼓的创造性”。
非洲之行
今年7月,马来西亚新山鼓队团长林煜凯和艺术总监颜世闲,分别在非洲的斯威士兰和莱索托指导创建了二十四节令鼓队。
他们的非洲之行原定在2020年,两年后终于成行,一批从广东新购的鼓已先于他们运往当地。林煜凯去了斯威士兰,他的学生有53人,全部都是中小学生;颜世闲去了莱索托,学生有66人,年龄在10岁至19岁之间。林煜凯的授课时间约为9天,颜世闲则因故只有短短4天。
临行前,两人都有些顾虑,担心如此短暂的时间会影响授课效果。不过,这些非洲学生给了他们很多惊喜。
“2020年鼓具抵达当地后,孩子们就对这些乐器非常感兴趣,时隔两年才接触到节令鼓教练,他们都很珍惜这次机会。”林煜凯告诉南都记者,鼓声贴近心脏的节奏,“孩子们也许是因为看到鼓具之后,心里萌发了学习的兴趣”。
回想起在非洲授课的日子,林煜凯仍然兴致勃勃。“有些小孩因为年龄太小,没有进到我们的班级学鼓,但他们会在旁边自己练。”在他授课的时候,有些小孩会捡起两条树枝当棒槌,在一旁边看边学。非洲小孩的这股求知欲,让他印象深刻。
林煜凯还惊讶地发现,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身体律动感,以及身上散发的自由野性,令他们在打鼓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他们的这些特质,在马来西亚鼓手身上看不到,其实对学习二十四节令鼓是很好的条件。”
非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让他深受触动。曾有一个学生告诉林煜凯,因为二十四节令鼓,他和朋友们有了更多话题,也认识了更多朋友。
“还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以前觉得自己一个人什么都能做到,但学习了二十四节令鼓后,他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林煜凯介绍,练习二十四节令鼓很讲究团队合作,表演讲求整体性,因为练习时间有限,这群非洲孩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练鼓。
颜世闲平均每天授课6个小时,但学生们觉得时间不够,还想多学一点。“我当时就在想,这些小朋友怎么这么主动,他们不满足于每天课上的学习,课下也来找我继续学。”
在教授二十四节令鼓的过程中,颜世闲还会向学生们分享节令鼓背后的文化。“我教他们用中文写二十四节气,教他们这些节气的读法,他们还会自己注音,很可爱。”
虽然学习时间短暂,但两个鼓队进步很快,都能够完成颇具气势的二十四节令鼓表演。不过也有一些未竟之事,颜世闲和林煜凯希望能有机会再去非洲,把中国少林功夫和非洲特色舞蹈融入进当地的二十四节令鼓表演中。
响彻全球
从1988年诞生至今,二十四节令鼓已经走过34个年头,也从马来西亚远渡重洋走向了世界,响彻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更不断涌现出国际著名的专业鼓队。
现在,二十四节令鼓在马来西亚学校的开学仪式,以及比赛、商业活动等各类庆典随处可见,甚至进入小学课本,也时常出现于各大国际性舞台。2010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鼓队登上NBA 雷霆队和木狼队比赛中场休息的舞台;2012年,英国利物浦大学鼓队为伦敦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演出……每一次强劲的鼓声响起,都将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观众。
在陈再藩看来,二十四节令鼓得以迅速传遍全球,特别是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除了其磅礴气势震荡人心之外,也得益于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创新传承。回首再看,二十四节令鼓的发展演变在他眼中甚于“女大十八变”。例如,在非洲,经过几天的练习,非洲青少年们所表演的节令鼓竟然融入了非洲舞蹈特有的律动方式,呼喊声也让人仿佛奔驰在非洲大草原,完全体现出了非洲人的性格特征,别有风味。
陈再藩告诉南都记者,二十四节令鼓并不是让鼓手被动地练习前人的作品,而是可以参与创作,“这大大满足了年轻人喜欢创新的需求”。年轻鼓手们也成为二十四节令鼓传承创新与广泛传播的中坚力量。
20世纪九十年代,马来西亚宽柔中学鼓队曾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鼓手。他在原始二十四节令鼓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创作出《醉鼓》,把中国各种酒的名字写在鼓上,把鼓当作酒瓮,“鼓手‘喝’得东倒西歪,迸发一种豪情,把鼓打得非常动听”。陈再藩对此印象深刻。
陈再藩还发现,现在大学、中学的鼓队里有很多女鼓手。在一次交流会上,他曾询问,为什么这么多女孩子喜欢打鼓?在场的女学生齐声回答了一个字:“帅!”
“传统文化容易被年轻人视为老土,但二十四节令鼓以新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年轻人喜欢的活力。西方年轻人喜欢摇滚,二十四节令鼓就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滚’。”陈再藩说。
广东渊源
不仅在海外声名远播,带着中华“基因”的二十四节令鼓也早已回到中国。1997年,二十四节令鼓就进入位于福建的华侨大学,随后在国内遍地开花。2005年,节令鼓声在湖南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上擂响,以缅怀炎帝神农氏首创农耕之功德。
南都记者了解到,2014年,广东禅武中心与马来西亚新山鼓队共同商讨建队与合作事宜,至2015年6月,正式成立广东禅武中心二十四节令鼓队。鼓队成立仪式后,广东禅武中心代表与新山鼓队代表签订结盟协议书。陈再藩也现场见证了签字仪式。
在潮州,由潮響鼓社耗费数年打造的公益性质的国内首个廿四节令鼓文化馆已初具规模。在汕头,二十四节令鼓先后在汕头小公园、南澳岛亮相,还登上“四海同春”2022全球华侨华人新春云联欢舞台,汕头青少年的精气神也在激昂的鼓声中荡漾开来。
陈再藩的故乡,就在广东。他1953年7月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潮安。自小受华文教育的他,对中华文化抱有深厚感情。
1988年,陈再藩与著名作曲家陈徽崇共同创作了二十四节令鼓,一种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创意,结合广东醒狮所用的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特点的鼓乐表演,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陈再藩向南都记者讲述起当年的创作情景,依然激动不已,“鼓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磅礴之音”。
选择广东狮鼓作为二十四节令鼓的鼓具,虽是当时的无奈之举,却也恰到好处。“从各方面来考虑,广东狮鼓都是最合适的。”陈再藩介绍,那时想集齐24面鼓并不容易,相较于华丽的定音鼓,广东狮鼓价格实惠,而且马来西亚有不少舞狮队,广东狮鼓更易寻获。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广东狮鼓最能代表广东人敢于拼搏的精神。身为二代华裔,父辈漂洋过海与大浪搏击,在陌生地域开荒拓土的故事,给陈再藩留下了深刻印象。“虽是迫于当时的情况,但我觉得正好。广东狮鼓的声音比较粗犷,这恰恰符合我心中的文化要求。漂洋过海是粗犷的,广东狮鼓的粗犷代表了广东人走向世界的开拓精神与过程。”而他与陈徽崇创作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将其摆在天地之间,呈现人类文明最原始粗犷与豪迈的状态。
二十四节气轮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时间接力。
“传统节气是传承文化最好的时间点,我们希望在传统节气有一种表演老少咸宜,欢天喜地。我们的创作定位是‘节庆的鼓乐,传统的脉搏’。”陈再藩说,这也是海外华人对祖先和故土的一种想念。
当年,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由马来西亚新山宽柔中学的同学们组成,而创立仪式则选在马来西亚柔佛古庙,一个承载了众多华人乡愁的地方。
文化使命
二十四节令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缩影,其衍生价值也常常带给陈再藩惊喜。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道,马来西亚新山的一家韩国公司也成立了二十四节令鼓队,公司里来自各国的高管、行政人员,以及货仓、生产线工人,都可以相约去打鼓。陈再藩感到好奇,大部分鼓队都在学校里,企业或机构有需要也是请学校的鼓队来表演,“为什么公司里也要成立鼓队?”
“因为打鼓有疗愈的作用,有时开会出现争论,打了鼓之后大家气就消了,打鼓能够振奋员工的精神面貌。”听了公司负责人的解释,陈再藩才意识到,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二十四节令鼓已经被挖掘出丰富的价值内涵,“原来打鼓对团队凝聚力的建构也是有帮助的,能拉近企业高层跟基层员工的距离”。
一支由癌症患者组建的二十四节令鼓队,也让陈再藩感慨颇深。患者们告诉他,接受治疗的过程很痛苦、很疲惫,阵阵鼓声能给他们带来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二十四节令鼓帮他们度过了最艰辛的治疗过程,这点是我之前从没想过的。”
“我曾去过广州一家制造广东狮鼓的公司,我说‘我从马来西亚来,叫陈再藩’,他们都惊呼‘我们终于等到您来了’。”陈再藩告诉南都记者,全世界绝大部分节令鼓队所使用的鼓,都源自广州,随着二十四节令鼓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广东狮鼓的制造厂商也多了不少海外订单。
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二十四节令鼓国际观摩会暨大马精英赛,也成为全球鼓队相聚、切磋的盛大节日。“鼓手们表演结束后,都会聚在一起叫响同一个口号——天下鼓手是一家。世界各地的鼓手因二十四节令鼓而心脉相连。”陈再藩说。
陈再藩希望,带马来西亚的鼓队与中国有代表性的鼓队一起回到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如果能实现二十四节令鼓的黄河之旅,去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故里,这对它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二十四节令鼓不纯粹是打鼓,它擂响的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脉搏。”陈再藩希望,二十四节令鼓得到文化界的关注,走向更多领域和地区。
如今,陈再藩已年近古稀。“我相信二十四节令鼓还有很多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意义,就让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去做,让他们继续去发挥节令鼓的创造性。”
林煜凯和颜世闲就是这样的传承者。2023年是二十四节令鼓诞生35周年,新山鼓队希望可以来中国演出,与广东狮鼓队沟通交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陈伟斌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见习记者 梁令菲 实习生 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