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凌晨,“奋力”轮“怀抱”古船。
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收藏的山东船(沙船一种)。
11月21日清晨,长江口二号古船船体初露真容。
古船船体局部。
古船船体局部。
11月21日零时许,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几天后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长江口二号古船将“安家”于黄浦江畔。考古人员将展开后续考古工作,一座古船博物馆也将就地展开营建。
文物考古大发现
填补清代晚期古船空白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大集成
世界首创打捞技术获得成功
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
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顺利实施,一方面依赖的是上海的高端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首创的弧形梁打捞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新技术
22根弧形梁包裹古船后打捞
长江口水体浑浊,水底能见度几乎为零,找寻古船犹如大海捞针,考古人员最终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在江底,22根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型半圆柱沉箱,把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和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提升出水,嵌入另一艘特制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的中部开口月池。
专用打捞船“奋力轮”自带月池
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
“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
打捞大事记
●今年9月6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
●9月12日
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
●9月29日
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
●11月15日
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
●11月17日
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经过七十多天的海上施工,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前世今生”
木质古船为沙船可能性大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
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沙船可以“行沙”“坐滩”
长江口二号会不会是一艘“千帆过尽”后从历史深处“重新归来”的沙船?
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盛极一时的沙船如今已经没有完整实船存世。
何谓沙船?中国航海博物馆长期研究传统舟船的专家叶冲介绍,沙船又叫“防沙平底船”。“沙船是个大家族,发源于长江口及崇明一带。它的特征就是平底、多桅多帆、吃水较浅,可以‘行沙’‘坐滩’,在沿海和江河都能航行,特别适合泥沙比较多的长江航道。”
事实上,沙船的名称出现较晚。宋代才有文献记载“防沙平底”战船,明代出现了“沙船”的正式名称。清代开始,沙船家族十分兴盛。据文献记载,清嘉庆、道光时期,常聚于上海的沙船有3500艘左右,从事这个行业的水手10万余人,每年的运输量在25万吨到30万吨。
一幅流传于日本、明末清初的《唐船之图》,“定格”了中国沙船的“盛世风华”。这幅古画描绘了中国商船从中国东南沿海到日本长崎港的图景,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属于“沙船家族”一员的“南京船”,它长达近70米,风正帆悬、神采赫赫。
沙船有力推动了上海航运业腾飞,成为当时的支柱行业,也辐射众多其他行业。1858年两江总督何桂清曾在奏折中写道:“江苏一省,精华全在上海,而上海之素称富庶者,因有沙船南北贩运。”当时的上海沙船行业可谓“领袖百业”,直接推动了钱庄业、布业、北货业等在城市中兴起。
A12-15版
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综合:人民日报 新华社 央视
图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