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从网上求助到转运生产 一条接力穿越管控区的生命通道

广州海珠区大塘一制衣女工预产期提前,最终顺利分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24日        版次:GA07    作者:黄姝伦 郑雨楠 代国辉

  段苏军江丽霞夫妻与新生宝宝。 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供图

  来不及体会即将迎接新生宝宝的喜悦,段苏军和江丽霞夫妇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处境:想要回老家待产,却身在管控区出不去;想要在广州生产,却不知如何去医院,经济本不宽裕的他们也担心异地就医的医保报销问题和待产的物资。

  眼看预产期将至,段苏军在抖音平台留言求助,11月17日通过媒体联系上了公益组织和妇联的工作人员。夫妻俩在临时住所暂住了将近20天后,11月19日在妇联、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医疗组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从海珠管控区域转运至区妇幼保健院。11月21日傍晚,怀孕超过38周的江丽霞顺利剖腹产下一名男婴。

  “从发出求助到转运至医院生产,这一系列过程看上去好像并不难,但这场接力赛,一步步去做,真的很不容易。”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援助志愿者麦洁萍,是首批16名入驻海珠管控区的心理咨询师之一。她表示,本轮疫情发生后,许多一线的工作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通过各种求助渠道反馈的信息,我们都希望尽力救助,一个也不要放过,不断地调整求助者的现状。”

  01 求助

  疫情临时管控无法出村

  回家待产计划被打断

  段苏军和江丽霞夫妇来自江西上饶市余干县,来广州打拼12年,是海珠区的制衣工人。孕晚期的妻子怀着三胎,预产期是12月1日,他们打算10月底回老家待产。

  29岁的江丽霞是第三次生产,1993年出生的她和丈夫同龄,大女儿8岁、小女儿6岁,两胎都是剖腹产,在江西老家交给老人带。“这个情况在老家挺普遍的,父母凭着不同手艺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段苏军说。

  10月27日,江丽霞在大塘片区的门诊做产检B超,结果显示胎儿偏大,“生长得比正常状态要大一周左右。”段苏军说,医生提醒要注意预产期可能会提早。

  当天,他们从康乐西约新街到大塘桥南新街看朋友,疫情临时管控突至,无法出村回家。

  虽然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疫情骤然升级无法返家,段苏军夫妇在桥南新街找到了一处50元/天的日结房住下。

  11月上中旬,海珠区新增感染人数陡增,疫情形势复杂而严峻。官方数据披露,2020年海珠区常住人口为181.9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20122人/平方公里。此轮疫情集中暴发的凤阳街康鹭片区、赤岗街客村、大塘片区分布着多个城中村,人员流动频繁。

  海珠区康乐鹭江紧邻中大纺织商圈,中大纺织商圈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面辅料市场,周边制衣作坊星罗棋布,订单零散,用工灵活,吸纳大量外来人口在城中村集聚,被称为“制衣村”。

  段苏军17岁时南下广州投奔舅舅,跟随亲戚从事服装加工业,是牛仔服“熟手”车工。今年5月,经朋友介绍,他带着怀孕的妻子,从白云区来海珠区康乐鹭江至大塘一带打零工,“本来我们是在服装厂流水线上做长工的,但疫情导致效益不好,于是来制衣村找活。”段苏军成了“日结工”,做工一天的收入约在100-400元不等。段苏军说,自己和妻子大概每10天就更换一次住所,“哪儿有活,哪儿靠得近,我们就搬过去。随身行李就一个手提包。”

  11月10日,《海珠区关于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发布。11月13日,广州市海珠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海珠区关于继续强化部分区域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划定了继续实行《海珠区关于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防控措施的区域,为“东晓路接昌岗路以东,科韵路以西的范围”。

  “临时管控措施延期三天又三天,眼见距离预产期越来越近,我们本希望能尽快回老家待产。”段苏军和妻子越来越焦灼,回家生产计划被打断,没有准备待产物品,家庭经济情况并不乐观。

  02 送医

  孕妇预产期提前

  各方接力送至管控区外医院

  段苏军在抖音平台留言求助,11月17日通过媒体联系了千禾基金会工作人员。在海珠管控区域鹭江也有一位90后三胎妈妈求助,志愿者们迅速搭建微信群,为两位孕妇家属筹集物资,解答孕妇营养问题和讨论应急措施。

  当晚凌晨,广州市妇联获悉段苏军夫妻的情况,马上联系海珠区妇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案例进行核实,协调职能部门跟进。次日下午两点左右,区妇联工作人员与段苏军取得联系,由于孕妇存在提前生产的风险,安排11月19日由医疗保障组转运至管控区外的区妇幼保健院待产。

  孕产妇是疫情管控期间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尤其是进入怀孕最后阶段的孕妇,需要定期产检,时刻关注健康状况。

  麦洁萍兼任海珠区龙潭的兼职妇联副主席,从2014年开始,在海珠区妇联开展妇女儿童家庭的社会服务。她11月7日接到心理咨询志愿者的招募通知,培训一天后,9日在瑞宝街投入工作,配合医疗点的工作人员,做独居老人、癌症病患、孕产妇群体的心理安抚和情绪疏导,10天时间处理了大概122宗个案。

  “随着疫情发展,人在管控区的时间越来越长,后期我们收到的求助,除了自身身体方面的需求,有些城中村的孕妇也表达出较高的心理焦虑,可能会影响到胎儿。”麦洁萍表示,传递求助渠道非常重要,团队会及时核实求助者信息,给予情绪安抚,同时将信息及时反馈至街道、网格员、医疗点和妇联,跟进求助者情况,必要时通过保障车闭环转运就医。“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如果能快捷地打通帮助渠道,能让求助者感受到支持和陪伴,这点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联动海珠区妇联专门成立了孕产婴幼关爱小组,工作原则首位是“生命至上”。以段苏军夫妇为例,收到线索时,团队除了进行信息核实,收集求助者当下的身心状况和诉求外,还要评估他们身旁是否有家庭支持系统,亲友是否在身边,以及目前的生活保障情况,储备物资有多少。“除了陪伴跟支持外,我们需要跟求助者一起想办法渡过难关。”麦洁萍说。

  “当时他想回江西待产,但我们帮他分析,出行的不确定性较大。他们决定在广州生产,主要是担忧医保报销费用和待产的物资。”麦洁萍告诉南都记者。

  03 募集

  爱心人士筹集急需物资

  转运至医院助宝宝顺利出生

  徐先生从事跨境电商,家住管控区内的赤岗街道,小区不属于高风险区。11月12日,他在朋友圈看到了海珠区滞留人员的求助信息后,加入志愿者团队,负责管控区内的物资递送,“我家附近有超市、药店,自己正好又有车,去哪里都方便”。

  得知段苏军夫妇的情况,徐先生和几位爱心人士开始筹集急需物资,通过网购平台、跑腿等方式配送。“绑头戴没有的话,就下单女生戴的防风帽子,如果不防风,以后妈妈很可能会头疼。”一位爱心人士说,家里刚好有新的,她还另外准备了丝巾以防脖子进风,“还有给爸爸的即冲麦片,饿了可以顶肚子。”

  “我接到的求助,包括给慢性病人送药,给婴幼儿送奶粉、尿布、退烧药,给孕妇安排安置点,给滞留人员送饭等。”截至11月20日,徐先生简单统计,“总共下来十几单吧,孕妇儿童的需求大概占到八成。”

  多名志愿者表示,交通工具穿梭进入疫情“震中”城中村,对接物资接收点并不总是顺畅,运力有限,“我们目前也鼓励管控区居民自救,上网购平台下单,由外卖员送到网格卡口。”

  11月20日,海珠区妇联将待产包、营养汤包、八宝粥交至给海珠区妇幼保健院转运组,转交给段苏军夫妇。

  在广州本地生产,夫妇俩担心医保报销的问题。江丽霞购买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海珠区妇联工作人员指引下,段苏军下载了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申请异地备案,11月21日显示备案成功。志愿者则帮忙打电话给余干县医保咨询服务热线,核实清楚报销细节,如报销比例、出院是否直扣等。

  11月21日,住院两天,医生监测到江丽霞宫缩频次加强,下午4:41推入手术室,进行剖腹产手术。傍晚,一名健康的男婴诞生,体重6.7斤,身长50cm。

  段苏军盼望能尽快带着妻子和新生儿子返回老家,迎接新年。“还打算继续在广州找工作吗?”南都记者问。段苏军回答:“我在广州10多年了,一出来就是在这里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他顿了顿,“现在我们很多人情况是挺困难的,疫情过后相信会好起来的。”

  心声

  现在我们很多人情况是挺困难的,疫情过后相信会好起来的。——新生儿爸爸段苏军

  我们可以就段苏军的案例,从求助、送医、募集物资、妇联以及医院社工联系到报销,总结经验,梳理流程,供其他管控区的产妇参考。——志愿者说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郑雨楠 代国辉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