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17时,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11月19日0至24时,广州市新增8434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社会面发现27例,其余在隔离观察、高风险区筛查或闭环管理重点人员检测中发现。新增感染者中无症状8234例,轻型及普通型200例,情况稳定,无重型、危重型患者。
从数据来看,广州目前的疫情形势仍然复杂。张屹在发布会上表示,鉴于疫情防控需要,本市部分区域仍在实施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坚守、齐心抗疫,才能阻断疫情的传播。
新闻发言人说得很有道理,面对抗疫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形势,现在最需要的除了信心,就是同心。
就在防控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抗疫一线与病毒作艰韧斗争的时候,社区之间的爱心传递正在进行,广州街头也涌动着阵阵暖流。其中,有社会组织的行动。
南都报道,这段日子以来,供职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谢静华的眼睛一刻离不开手机,她盯着滚动刷屏的群信息,对应着一个个“需要”想办法。因为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告诉她,受疫情影响的民众迫切需要得到帮助。为了找到这一个个“需要”的解决办法,还得靠“众人拾柴火焰高”,各方资源和社区力量有效联动,系统化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组织与社区合作伙伴共同识别和收集来自社区的迫切需求,其间推出了特需应急救助服务内容,包括为管控区社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被困宠物救助行动、康鹭片区物资用药需求等,通过广泛链接多方资源,开展协作应对疫情……
暖流中还有热心市民。因防疫要求,一部分跨区工作人员和解除隔离的市民暂时回不了家。当这样的消息传开时,有热心的广州市民走出家门提供帮助。就这样,一声问好打破了彼此的陌生。通过一个个公益微信群,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这些暂时无法归家的人寻找办法。一床新被子、两壶热开水、一个递过来的面包,温暖了一个个陌生人,也温暖了整座城市……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心帮助他人的人总能找到传递善意和爱心的办法。
近日,在广州工作的周先生因在网络上分享与房东的聊天截图受到关注。原来房东主动为他减少了500元房租,表示“替你父母安慰一下下你”。此举不仅让因疫情影响承受经济压力的周先生红了眼眶,他告诉南都记者,房东的安慰与关心让他感动,也增强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
疫情下的社会组织与热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这不仅是政府角色的有益补充,很多时候,还可能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以扎根在社区的社会组织来论,由于其长期在基层活动,无论社区信任关系、社群动员能力,还是及时传达与灵活性,其所具有的优势不容替代,这些长期积累的社区资源对防疫工作显然至关重要。而热心市民的自发援助,则有助于填补官方救助的部分盲区,将城市的暖流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因此,关注广州抗疫的资深公益人士对此给出了很高评价。在他们看来,社会机构、公益组织、爱心志愿人士、相关的救助部门、机构媒体多方参与的机制,是应对疫情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一招,可以对现有抗疫力量起到一个补充和沟通桥梁的作用。而从长期的角度,疫情为社区治理带来了多方面的考验,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主动和有效应对可以激发社区内生力量,通过互助的方式快速回应本社区居民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基层疫情防控压力,未来也有助于刷新基层治理的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发出星星之光,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火炬,被温暖的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