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广州海珠区一村口,有周边店主为村里送来物资。 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11月1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谈及关于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实施时表示,此举和新冠病毒特点变了有关,即病毒潜伏期缩短,重症也在减少。截至17日24时数据显示,广州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5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989例,连续两天单日新增突破8000大关。
自今年10月中下旬疫情发生以来,羊城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持续高发的特点异常明显,同时,绝大多数为轻症、无症状感染者,低概率发生重型、危重型(广州此轮疫情中,1例转为重型、1例转为危重型)的特点也非常突出。
缘何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了两年多时间后,其传染性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不断走强的情况下,重症、危重症乃至病亡比例却有所衰减。南都记者通过采访多位公共卫生专家后了解到,目前流行的优势毒株中奥密克戎BA.5.2系列分支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传播力强、潜伏期短但患者绝大多数以轻症、无症状为主。
总结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新毒株感染人类细胞能力增强;
第二:变异毒株感染肺细胞能力降低(通俗点说,变异株攻击的人体靶器官有变化,从相对孱弱的肺上移到了咽喉等上呼吸道);
第三:大量感染者轻症化,是建立在我们全人群加强疫苗接种背景下的。早在去年5月广州局地暴发德尔塔毒株引发的疫情期间,全程疫苗接种对于重症、危重症的预防效果已经得到验证,在面对“毒力”有所衰减的奥密克戎株时,疫苗接种使人类普遍对SARS-CoV-2具有了免疫力。
关于变异株的毒力衰减最新顶级期刊上有了阐释
不仅仅是广州,目前全球范围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毒株都是由奥密克戎BA.2衍变而来,其中BA.4/5毒株和其子代毒株是最主流的毒株。羊城此轮新冠疫情的优势流行株就是BA.5的子代——BA.5.2。
本月初,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著名呼吸道病毒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Yoshihiro Kawaoka(河冈义裕)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证实了BA.5和之前的奥密克戎亚型具有类似的毒力,但其毒力已明显低于一年多前流行的优势毒株德尔塔变异株。
和之前研究不同,这项研究使用了人源化(接近于真实世界人类患病的状态,毕竟不能使用人类来开展类似的基础研究)的K18-hACE2仓鼠,高度模拟人感染病毒后的病理过程。结果发现BA.2、BA.4和BA.5在仓鼠体内的致病效果类似,都不会造成仓鼠体重减轻。
但是BA.5系列病毒的适应性又明显强于BA.2。这里所说的病毒适应性,是一个病毒生物学上的概念,通常指病毒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率——涵盖从吸附、穿入、脱壳、复制、装配到病毒颗粒释放的整个过程。是可以用来评估病毒的减毒程度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疫苗开发和基础病毒学研究不可或缺。病毒适应性的增强,就意味着它适应宿主的能力增强,由此带来的传播能力的放大。
作为河冈义裕最新研究的佐证,稍早前南非最新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刚出来时R0值大约为10,但其子代变异株BA.5的R0值高达18.6,传播性是原始毒株(R0约为3)的6倍,超过了麻疹(麻疹的R0约为16),是目前已知的传播力最强病毒。
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的第一大特点——狡猾地通过削减自身毒力来提升突破能力。看起来更无害了,却躲在一边,待人们稍微松懈于健康防护就冷不丁制造一条超级长的传播链条和海量的感染者。
病毒攻击靶器官的变化也导致病情轻症、无症状化
河冈义裕的最新研究还比较了BA.2、BA.4、BA.5在高度人源化仓鼠身上不同器官、区域里的病毒复制情况。结果显示,BA.2,BA.4和BA.5在鼻和肺中的复制显著低于Delta突变株。尤其是BA.4几乎不会在肺中复制。BA.2、BA.4和BA.5在支气管和肺泡都不会引起肺部病理损伤。感染BA.2、BA.4和BA.5的K18-hACE2仓鼠100%存活。
如果说新冠肺炎病毒在最早期攻击的靶器官是以肺脏为主,并对感染者的多脏器都能造成损害的话,稍早前的主要流行株德尔塔也表现出与之雷同的特点。
但奥密克戎毒株则更为狡诈地将靶器官进行了变化,从原本以肺脏为主,到降低了肺脏、肺泡、支气管内的复制数,却开始大量地集中在咽部进行复制,制造类似于咽痛、咽干这样的急性上呼吸道症状。
相对于孱弱的肺脏,上呼吸道病毒炎症性反应总会相对轻微一些的。变异株的这一特点也是大量制造轻症、无症状感染者的原因之一。这一特点从广州多处方舱医院收治的患者病情来看,也有佐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舱医疗队队长、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匡煜坤告诉南都记者,通过连续七天的临床观察,医疗队收治的1952名阳性病例,无人因新冠病毒肺炎持续加重而转为普通型、绝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且无需接受抗病毒治疗。
但必须重点说明的是,对于老、弱、病、残、孕、器官移植在接受抗排异治疗等本身免疫低下人群而言,类似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重症化。广州此轮疫情,在制造了数以千计的本土确诊患者和数以万计的无症状感染者后,截至17日已有两名老年患者因自身基础疾病分别转归为重型、危重型患者。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再坚持动态清零的主要原因。毕竟事前积极预防相对于事后倾力干预的社会、经济成本更低。
此外,无症状感染者是身上携带有病毒却无明显发病表现的人群,其本质是携带有具有较强传播性病毒,有传染性。虽然无症状,但不对其加强管理,仍会造成社会面大范围传播、扩散,所以加强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同样重要。
疫苗的重症预防效应突出 不能忽视疫苗接种的作用
2021年5月,在应对毒力同样强劲、致病力更为彪悍的德尔塔毒株带来的疫情时,广州及随后的众多的兄弟城市在临床上都观察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全流程接种了新冠疫苗和加强针的感染者多为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出现重型、危重型乃至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
新冠病毒的单链RNA病毒特性注定了其不断变异性,但现阶段各条技术线路开发出来的新冠疫苗对于变异株的预防依然有效。
“虽然新冠病毒变异过程中也带来了对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后形成免疫逃逸,也就是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躲避过人体之前已建立起的免疫力。但不管新冠病毒如何变异,它终究还是新冠病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公共卫生专家王鸣表示,所以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建立起来的免疫力,虽不能100%预防病毒传播,但对于减少感染后重症、死亡仍然有效,这一结论已经得到验证。
“所以,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全流程接种/加强接种的人群,应加快完成接种。”
王鸣表示,接种疫苗对于减少感染后的后遗症效力同样明确。近期《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通报的一项近十万人参与的大队列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后遗症;在感染之前接种了疫苗的人,出现新冠后遗症的风险较低。
解惑
网传“烧到40℃但CT无问题,也可能是无症状”说法有误
有发烧干咳就不算“无症状感染者”
11月17日晚,一篇题为《高烧40℃不退,这个其实叫无症状》的长文章在朋友圈中热转,不少人表示,文章观点颠覆了平日对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
真的是这样吗?南都记者求证发现,并不是这样,若核酸阳性者有发热但CT无肺炎表现,按照最新版诊疗方案,应属确诊者中的“轻症”,而非“无症状”。
“无症状感染者”已有明确界定
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指什么?先看官方界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附件3中,定义了“无症状感染者”,即“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指出:“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等多种
网传文章指出“医学上的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无临床症状的感染者,而不是无症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阳性后高烧40℃,烧到起不来床,同时全身无力、肌肉酸痛、呕吐、恶心、头痛、腹泻,这只能算无症状感染者,不能算确诊患者。”
公众自我感知的发烧等症状,真的不能算“临床症状”吗?并不是。依据上述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被归入了“相关临床表现”的范畴,这些临床表现,是界定“无症状感染者”的条件之一。
也就是说,有了上述发热、干咳等症状,就不能算“无症状感染者”。
从文件表述中也可知,临床症状与公众自我感知并没有网传文章所述这么大的区别。
影像学肺炎表现用来区分“轻型”与“普通型”等更重分型
文章中把“无症状”和“确诊”设成了不同的两种情况,区分依据是是否有影像学肺炎表现,由此提出“阳性发高烧,无论高烧成什么样,都只能算无症状患者,必须在CT影片中发现肺部出现典型的毛玻璃样病变,也就是所谓的白肺,外加血清学特异性阳性,才能算确诊”。是这样吗?
实际上,把“无症状”和“确诊”相区分没有错,各地的疫情通报也是这样做区分的,但文章中把区分的标准搞错了,区分的标准,简单说应为有无症状(原因见上一节),而非是否有影像学肺炎表现。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影像学肺炎表现用来区分确诊患者中“轻型”与“普通型”等更重的情况。
该诊疗方案明确界定,新冠肺炎临床包括“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普通型”(具有上述临床表现,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重症”(成人、儿童有不同标准,略)、“危重型”。
也就是说,如果是有发热等症状,而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可分型为“轻型”,而不是文章中说的“无症状”;如果有了临床症状,又有了影像学的肺炎表现,患者就属于“普通型”,或者更重分型。
如果严格界定的话,与“确诊病例”相区分、相对应的应是“疑似病例”,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疑似”已不再通报,走进公众视野的更多是“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包括了“轻型”、“普通型”在内的“确诊病例”。
A04-05版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李文 伍月明
专业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 蔡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