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拓荒者——20世纪广东美术进程中的胡根天”大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呈现最为完整、系统的胡根天研究面貌

胡根天:现代美育开创者 岭南文博拓荒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13日        版次:GA12    作者:周佩文

  胡根天自画像,61x45.5cm,布面油画 1919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

  胡根天《潭江两岸》,油画,24×37cm,20世纪50年代。

  1926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舍全景(中央公园校址)。

  1930年赤社同仁合照,从左至右:胡根天、李铁夫、冯钢百。

  胡根天《难民》,纸本竹笔水墨,抗战时期。

  胡根天《老圃秋容图》,97x41cm,1978年。

  10月19日,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博物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画院、广东省档案馆、开平美术馆协办的“拓荒者——20世纪广东美术进程中的胡根天”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关于胡根天个案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一次研究呈现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藉胡根天(1892-1985)诞辰130周年和由他与许崇清创办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广东美术馆特别策划推出胡根天艺术与文献研究展,是迄今为止关于胡根天个案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一次研究呈现。他指出,20世纪初,胡根天等一批中国留学生由跨地域文化学习而生成的从观念到技法、从方式到观念的多层次革新,彻底地改变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他们营造起早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建立起至今仍在沿用的现代高等美术院校教育体制。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胡根天在广东现代美术教育、艺术管理、文博领域方面的成就和意义,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花力气探讨的课题。”

  提出胡根天对于广东文博事业有开拓性贡献的原创性观点

  展览以“江山如画”“新风引在前”“奋飞不计年”和“胜友如云”四个单元,再现了胡根天在20世纪广东美术进程中的艺术成就,以及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上的不凡贡献。展览策展人、广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胡宇清介绍,策展团队成员不辞劳苦,对胡根天的大量作品、文献手稿、照片、日记、诗词、档案、图书、收藏等进行重新整理,其中,胡根天的大量速写作品和文献,特别是抗战期间在粤北地区创作的一批竹笔画,以及珍贵的日记、手稿、历史照片等文献资料属首次公开展示。“展览力求通过四大展览脉络,尽可能完整系统地将这个重要个案重新回归到学术研究和公众视野。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深度挖掘,提出了胡根天对于广东地区文博事业有开拓性贡献的原创性观点。”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认为,这次展览首次公开了家属及各机构珍藏的胡氏文献,让我们了解到开平等五邑侨乡和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密切关系,正是在祖辈们历经的太平天国、土客大械斗、北美艰辛谋生等充满苦难的挣扎历程中,胡根天这一代人才有契机开眼看世界,前往日本留学,并在民国新政中开创性地引进现代美术教育和展览会制度等,这也是一个非常生动地回顾侨乡与现代中国文明的角度。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作为广东早期公立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者,胡根天因长期处于主流美术史的研究视角之外,而未被足够重视和挖掘。关于这一点,担任本次展览学术研究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对南都记者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胡根天流传下来的资料不是很多,虽然他在美术界和文博界居功至伟,但诉诸文字的史料不是特别丰富,因而研究的文章也就少了。希望广东美术馆这次有力度的挖掘展示,能够成为艺术史构建中的有效阐释,今后在对胡根天的研究工作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在他看来,胡根天在广东美术教育、文博建设、油画及书画创作方面的建树最值得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当然,胡根天在美术理论和诗词创作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视。

  “拓荒者——20世纪广东美术进程中的胡根天”导读

  1

  江山如画

  据策展人胡宇清介绍,展览的第一部分“江山如画”聚焦作为20世纪广东早期重要画家的胡根天。胡根天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师从冈田三郎助、藤岛武二、黑田清辉等教授,接受正规和严谨的学院式教育。其油画作品受到日本外光派的影响,画风稳健而细腻,质朴内敛。虽然大部分作品毁于战火,但从仅存的十多幅作品中依旧能见其湛深的油画艺术造诣。

  胡根天挚爱自然,一生遍历佳山水。他师法造化,在自然中寻求艺术源泉。透过其写生画稿及油画、国画作品,可见其热爱壮丽山河的家国情怀。即便是在粤北艰苦的环境以及极为艰难的抗战时期,他依然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他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用竹笔写生,留下具有独特韵味的“竹笔画”,成其独出机杼的艺术形式。

  展厅里一幅名为《兰圃幽香》的花鸟画巨幅作品吸引了南都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这是胡根天80岁时创作的,该画以著名的广州兰圃为题材。画面上奇石嶙峋,曲径通幽,在熹微的晨光之中,大片的兰花葳蕤披拂,一只羽毛斑斓的小鸟在引吭高歌,其景物清新淡雅,笔墨精细繁密,意境超旷空灵。胡宇清介绍,胡根天晚年主要从事国画和书法创作,风格清逸明丽。“艺术创作是他的立身之本,这一部分展览的主题‘江山如画’四个字是他老人家的绝笔。”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指出,在艺术创作之外,胡根天在民国时期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美术批评家,从地方文化建设乃至现代都市文明的角度,展开了非常尖锐而富有建设性的写作。他观察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胡根天发表艺术批评的高峰期。“胡根天在《艺观》《青年艺术》《一般艺术》等杂志,以及战后在《中山日报》《天行报》等主流报纸撰文,发表其艺术主张,对都市建筑、中国美术发展前景、美术展览评审制度、新国画等重要艺术论题进行讨论,发表系列文章,如《从中山纪念堂到忠烈祠》《从国民经济看战后的绘画》《美展的审查制度及其方法》等等。这些批评文章充分反映了胡根天的文化启蒙思想,而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思考也在这种地方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中逐步践行。”

  2

  新风引在前

  展览的第二部分“新风引在前”呈现的是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胡根天。

  作为侨乡之子的胡根天年轻时就立志要以美学改变社会。1920年代,胡根天回国后以敏锐自主的意识参与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创建中。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胡根天,他最显著的贡献包括树立起广东早期美术教育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创立了中国南方第一个西画研究团体“赤社美术研究会”,建立中国华南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此后接续参与创办香港美术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文史夜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代学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指出,“20世纪初,胡根天等一批中国留学生营造起早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建立起至今仍在沿用的现代高等美术院校教育体制,是20世纪早期美术教育革新浪潮中卓有成就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则表示,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历程中,西洋画由“赤社”和“市美”西洋画科的建立被率先引入广东,胡根天是现代中国直接输入西洋画风格和技法方面的关键人物。据悉,胡根天参照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育体系,建立起市美的学科教学体系。西洋画科课程包括木炭画、油画、水彩画、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美学、艺术概论、图案法、美术史、国画、雕塑等课程,兼有理论和国文、外语、音乐等公共科目。1927年增设的中国画系,除了基本的山水、花卉、人物、翎毛、草虫等课程之外,还开设书法、金石、画论、诗学、词学、透视、水彩等课程。

  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陈滢也告诉南都记者,“市美作为全国最早的公立美术学校之一,完全可以跟北京、杭州的国立美术学校相提并论,但是这个一直在学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我看来,市美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它聚集了当时很多名师,从现代派画家谭华牧、关良,到传统国画家赵浩公、容祖椿,都在胡根天邀请之列;其次它也培养了不少书画名家,如李桦、赖少其、吴子复等。”

  3

  奋飞不计年

  与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同样精彩的是,胡根天的后半生在广东文博事业上开辟了崭新的篇章。展览的第三部分“奋飞不计年”便追述了其作为新中国广州地区文博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的诸多功绩。

  1950年,胡根天被任命为广州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广州博物馆在收集书画、瓷器、玉器、钱币等各类文物及举办各类展览、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方面,胡根天居功厥伟。据介绍,从1950年到1952年初,广州博物馆藏品数量从原来的3000多件增至20000多件。值得一提的是,他尤其关注书画作品的收藏,其在任期间入藏700余件美术作品,其中包括不少一、二、三级重要文物,如张风《吟梅图》、石涛《山水册页》、黎简《寒林飞瀑图》、苏六朋《东山捷报图》等。这些珍贵文物成为1957年成立的广州美术馆(今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的重要基础。此外,他非常重视广州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工作,参与广州西村等地的古墓挖掘并撰写考古挖掘报告。

  胡根天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担任副馆长、馆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成员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胡根天任职期间,馆员从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这些成员主要是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专家、文物鉴定专家、艺术家和民间工艺大师。

  1957年广州美术馆成立。胡根天担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同时,被任命为广州美术馆第一任馆长。因美术馆接收了广州博物馆移交的历代书画作品,具备了开馆运营的条件。胡根天成立书画鉴定委员会,邀请容庚、商承祚、卢振寰等人作为委员,并通过购藏、接受捐赠等方式,大大充实馆藏书画作品,为后来广州美术馆的长远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前副院长陈滢是最早关注胡根天在文博界贡献的学者,她对南都记者表示,“胡根天在新中国广州地区文博界确实是一位拓荒者。他担任广州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时,从国民党手中接收了‘旧摊子’,然后赋予了新中国博物馆新的内容,他的开创之功功不可没。而担任广州美术馆第一任馆长时就更是真正从零开始了。他做了大量的奠基工作。“她认为,在新中国博物馆事业转型时期,胡根天探索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型博物馆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夯实了广州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基础。

  作为新中国华南地区文艺体系建立的核心参与者,胡根天除了上述工作之外,还在中南文联、华南文联、广州市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国画会等机构任职,为促进广东地区美术与文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胜友如云

  胡根天在艺术创作、美术教育、文博事业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离不开友朋的相互砥砺。在展览的第四部分“胜友如云”中,我们可以看到胡根天一生朋友遍天下,既有文史、文学界、鉴定界的重要人物如郭沫若、许崇清、沈雁冰(茅盾)、叶恭绰、容庚、商承祚、苏庚春、宋良璧、欧阳山等,也有重要的美术家或志同道合者、师生等,如冯钢百、李铁夫、关金鳌、关良、黄居素、黄君璧、赵浩公、吴子复、李桦、许敦谷、任真汉、廖冰兄、关山月、黎雄才、黄笃维、叶广良、尹积昌、朱光、何绍甲、梅日新、陈芦荻、陈角榆、于逢、谭雪生和徐坚白夫妇等。这些在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挚友,显示其在广东文艺进程中的重要位置。

  闻讯第一时间前来观展的书画家、广州文史馆馆员吴瑾对南都记者追述了父亲吴子复与“师公”胡根天的交往。吴子复是市美第一届学生,也是胡根天最看重的学生之一。吴子复对胡根天十分敬重,他一生深受胡根天傲然清严、刚正不阿的品格的影响;在艺术上,他一直追随着“根天师”,对中西方艺术的观点,吴子复与胡根天是同出一脉的。而胡根天也十分器重吴子复。在筹建广州人民博物馆时,他多次写信到香港,邀请吴子复回广州协助复办博物馆,并邀请吴子复题写了馆标。1952年,吴子复为博物馆题写隶书长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1954年广州人民博物馆改名广州博物馆,胡根天再请吴子复题写馆标。同年,胡根天兼任广州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又邀请吴子复加入广州文史研究馆。

  20世纪30代初,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就读广州市立美术师范学校,胡根天任其美术老师。其后二人亦曾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机构共同任职,胡根天的手稿中多处提及关山月,两人亦师亦友。1992年,关山月曾经撰诗纪念胡根天百岁诞辰,诗曰:“纵横艺事早南天,赤社西风引在前。纪念诞辰师百岁,难忘导向得先贤。”

  胡根天艺术观点

  艺术是文化之最老耄、最纯洁、最活泼、最生命化的表白。艺术家不可不自觉其生命之独立。真实的艺术作品,不外赤裸裸地表白作者的人格而已。

  ——《从绘画的用途谈到艺术家的自觉》

  一方面,我以为艺术必出于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生命,艺术除了创造,价值就差不多等于零;一方面我又以为无论艺术生活、实际生活,都是“人”的生活,并且是声气相通,脉络相连的“人”的生活。

  ——《从绘画的用途谈到艺术家的自觉》

  “我们又要知道:美术决不能令他处于道德范围的底下,他是超道德的,但决不是反道德或不道德。”

  故要“真美合一”,科学与艺术要永远携手。

  ——《看裸体画》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李楠 黄佩琳

  图片由广东美术馆提供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