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

企业不参与绿色发展 未来可能连市场的门都摸不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11日        版次:GA13    作者:陈秋圆 王森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 南都记者 王森 摄

  “未来如果不参与绿色发展,企业可能连市场的门都摸不到,更不要说成为其中的主导者或占据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11月3日,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开展广泛探讨。论坛期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在谈到企业绿色发展的责任与追求利润之间的关系时作出上述判断。他也指出,企业在减碳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转型“短痛”,政府应进行扶持,赋能中小企业。

  至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区域产业转移话题,武雅斌观察发现,“中国+1”或“中国+N”的主流是产业发展比较自然的调整,同时“1+中国”的新现象也值得关注,跨国公司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技术阻断等影响,提前在中国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和进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中国具有完备的工业门类、良好基础设施、丰富人力人才储备和超大市场规模,他认为,这“4大定海神针”的优势很难被替代,“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也不会被撼动。

  绿色转型会有“短痛”,应扶持和赋能中小企业

  近年来,绿色经济越发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武雅斌认为,以产业为中心,以创新为手段,是减碳和零碳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动态减碳的过程,离不开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代表了产业里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有影响力的资本投资。

  而没有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则很难达成社会共识。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缺乏辅导。武雅斌表示,如果把“双碳”目标分成两部分来看,实际上碳达峰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他们的产业政策、技术成果和经验教训都可以吸收和借鉴。以日本为例,自2013年到2020年,其碳排放水平下降了18.2%,但代价是企业活动也下降了20.8%。“所以如果不加以辅导的话,可能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经营的困难和影响。”武雅斌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赋能中小企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减碳的过程,降低减排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那么绿色发展会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当前的做法是否激进?针对这种声音,武雅斌指出,实际上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未来如果不参与其中,企业可能连市场的门都摸不到,更不要说成为其中的主导者或占据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如今,中国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今年上半年国资委出台文件,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2023年央企的控股上市公司力争实现ESG报告披露“全覆盖”。

  绿色发展的责任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武雅斌认为,这是一组辩证关系。其以北京治霾为例指出,这些年环保治理的过程也是有成本的,但落后产能的淘汰换来的是产业的更新升级、人民的健康和绿水青山。“它有成本,但是一种短痛。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

  “当然了,政府不应该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设置缓冲期,给予企业一定的扶持和赋能,因企施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武雅斌说。

  全球80%贸易是价值链贸易,必须实现国际合作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走向绿色经济”,与会嘉宾还就“亚太经济”“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零碳’制造”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近年来,有关亚太区域的产业转移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疫情下对产业链的冲击和不确定性在增加的担心。对此,武雅斌指出,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的特征实际上就是生产的规模化,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而要实现规模效应,就必须实现国际上的分工合作。实际上,如今全球贸易里全球价值链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有数据显示,全球80%贸易是价值链的贸易。武雅斌表示,需求是相互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于全球价值链之外。而中国是120多个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离开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就无从谈起了。

  至于疫情下中国部分企业的外迁和转移,武雅斌指出,实际上这并不是这一两年才开始,5年10年前这种现象就已在发生。从更大的产业发展角度和时间跨度来看,由于中国人工等成本的上升和环保的要求,有些企业可能无法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不得不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这种转移是一种自然和健康的调整。

  他谈到了3种产业转移的现象,上述这种可以理解为主动或被动的“腾笼换鸟”。第二种转移,是竞争力不足的离开。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一些跨国公司也会调整其全球战略和布局。第三种,是在关税和国家安全等政策背景下发生的产业转移。“这些政策对整个全球价值链有扭曲甚至是断裂的作用。”

  产业转移要关注“1+中国”,跨国公司提前在华布局

  武雅斌认为,从产业转移的主流来看,“中国+1”或“中国+N”是一个相对自然的现象,同时还要观察到另一个现象,即“1+中国”。他举例说,有些跨国公司,为了防止可能的技术阻断等影响,会提前布局,例如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拿到中国来。

  “我觉得对于产业其实不用太担心。”武雅斌指出,因为中国产业的发展有四大“定海神针”。一是拥有完备的工业门类。联合国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拥有41个完整大类的国家,这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本和人才储备。四是超大的市场规模。目前,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美国是数一数二的。

  “行业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在中国能够做到Number One,那可能离世界第一也不远了。因为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武雅斌指出,中国的优势很难替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也不会被撼动。

  声音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赋能中小企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减碳的过程,降低减排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同时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未来如果不参与其中,企业可能连市场的门都摸不到,更不要说成为其中的主导者或占据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

  A10-13版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王森

  见习记者 赵霖萱 实习生 王玮

  图片:主办方提供(署名除外)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