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环市西路,外卖员在配送物资。
外卖员在管控区外等待志愿骑手“交接”物资。
海珠区客村片区,外卖员有序排队填写下单信息。
网格员用推车为住户配送物资。
疫情之下的广州,每天都在上演着让人感动的故事。外卖成为保障城市供给和市民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广州海珠区外卖骑手和志愿骑手接力配送,保证物资及时送达。目前,广州疫情防控处在关键的时期。骑手、志愿者与市民共同扛起责任,积极配合防控大局,以实际行动支持当前防控措施,众志成城守护美好家园。
A 外卖员:打通物资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我到卡口了,已经将你的外卖送到卡口的置物架上。”广州海珠区客村片区管控区,外卖骑手江华从外卖箱中提出一大袋蔬菜,放在卡口处的置物架上,继而向防疫工作人员登记订单收件人的详细住址、电话。外来物资送达管控区后,接下来,还将由防疫工作人员和志愿骑手接力,继续进行管控区内生活物资接力跑。
目前,广州海珠区临时管控区里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卖成为保障城市供给和市民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部分外卖平台与当地街道探索在管控区域内动员外卖员作为志愿者,形成配送网络,保障管控区域内的居民生活需求。
外卖骑手黄学俊此前和江华一样,也在海珠区全区范围内配送外卖订单。近日,因其居住的后滘村成为管控区,自11月1日起,黄学俊等16名居住在后滘村的同事组成“骑手志愿分队”,负责将外来物资送至指定网格点。
这是一场管控区内外的生活物资接力跑,而接力的每一棒,都是为了保障居民“菜篮子”。
起跑
管控区外收到外卖单 骑手跑好第一棒
一列水马围住管控区,每隔1公里左右,便会看到两块水马间有一个“关口”——那是管控区的卡口,由防疫工作人员全天候在此处值守,和江华这样的管控区外骑手“交接”物资,也负责统计、管理外来生活物资。
江华一直在海珠区跑单,主要是在以江南西为中心1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此前,他总是从上午10点跑单到次日零点,“每天跑70-80单,一天差不多13个小时”。之前,他常常接到广州中大布匹批发市场附近的外卖单,那边订单量大。
而在海珠区部分区域进行临时管控后,江华仍每天坚持送13个小时的外卖订单,不过订单的数量和配送区域发生了改变:如今,每天能跑50单左右,其中会接到十几个订单是送到客村、鹭江片区管控区的卡口处。“配送到管控区卡口处的订单,基本是菜品、肉类等生活物资。”江华说。
之前,习惯开到小路、小巷走近道的骑手,因疫情防控,管控区外围都用水马围蔽起来,近日江华都从东晓南等附近仍能通行的大马路骑行,将订单送往管控区的卡口处,再由封控区内的防疫工作人员接力。
“尽管订单上写的是某社区某网格点的几巷几号,但像我们这样在管控区外边的骑手都只能将生活物资送到卡口,看到了‘大白’,我就知道我这一单任务结束了,还有下一单等着我。”
接棒
从卡口到网格点 管控区内志愿者接力
骑手黄学俊参与这场物资“接力”已有10天,他是这场接力跑的第3棒——卡口处的防疫志愿者会将外来物资送至离卡口几十米外的货架上,再由黄学俊和他的同事将物资送到指定网格点处。
为避免交叉感染,进一步落实好疫情防控,所有的外来物资只能送到管控区的卡口处,由卡口处的防疫工作者交接给管控区内的骑手志愿者,再由骑手志愿者分发至各个网格点处,最后由网格点内的防疫工作人员分发到居民手中。
“我们在接到通知说卡口又有外来生活物资时,会赶到货架去取货配送,会等卡口处防疫工作人员离开才到达,都是为了做到不直接接触。”黄学俊说。
黄学俊所在的管控区是海珠区南洲街道的后滘社区,这里从10月30日起被划定为临时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防控措施。目前整个社区主要设立了2个卡口,分别在坚记桥头和创投小镇;后滘村又划分为10个网格区进行管理。
后滘村人口密集,辖区面积约14.5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4万人,流动人口近18万人;村中握手楼多、窄巷子多、人流量大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
“村里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制衣厂。”自小在后滘村长大的黄学俊对社区情况十分了解,11月1日,他和其他15名居住在后滘村的同事组成“骑手志愿分队”,负责将外来物资送至指定网格点。
“为提高配送效率,我们16名骑手每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配送网格点。”他说,一开始的分配方案是1至10号网格点各有1名骑手,其余的6名骑手分别在坚记桥头卡口和创投小镇的卡口。
为加强外来物资的管理,各个卡口从上午9点开始接收外来物资,继而在10分钟内“骑手志愿分队”会到达卡口不远处的置物架领取外来物资,开始配送至各个网格点。“有的网格点因为是厂区,住的人比较少,所以会订单也会比较少,但其余居民区网格点订单量每天还是很多的,平均一天下来共有三四千份订单。”
冲刺
跑好最后一公里 保证物资配送及时
“我们有一次拨打配送电话总是打不通,后来才知道这名居民是独居的聋哑人。”当遇到部分残障人士等群体,黄学俊和同事在了解情况后,会选择优先帮他们配送生活物资,网格点也设立了服务组专门解决其需求。
黄学俊还在“骑手志愿分队”中担任统筹人员一角。实际的生活物资接力更加复杂,需要他们有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及时和街道防疫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后滘村居民大都用煤气罐烧火做饭,他们每天基本会运送10多瓶煤气罐;再加上米、油等,往往一辆电动单车难以一次性运送多件大件物资。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刻向街道工作人员反映情况,希望能配给我们四轮电动车。”现在,骑手有了2辆四轮电动车,用来配送煤气罐等大件物资。
保证物资配送及时、不长时间滞留且运力通畅,是完成这场接力跑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保证正常情况下,外来物资从卡口点配送到居民手中,不超过半小时,快的时候十多分钟便可完成一趟。”黄学俊告诉记者,一般在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多会优先配送小件外卖,“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居民理解和支持”。
“骑手志愿分队”的16名骑手年纪大多是二三十岁,有像黄学俊一样是后滘村本地人的,也有来自五湖四海、暂时租住在后滘村的——这一次,他们作为生活物资接力跑的同一棒,一起打通物资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文中江华为化名)
B 网格员:优先保障基本物资供给
统筹安排网格员在高风险区进行物资配送、核酸采样、护送人员转移,广州海珠客村片区管控区域3号网格网格长林汉周面对有限的人力和住户的物资需求,果断决定优先配送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等基本物资。在高风险区当网格长会遇见什么难题,又如何应对?白云区夏茅村的抗疫支援工作还未完全结束,林汉周就接到了回援海珠区抗疫的工作命令。他马上收拾行李,带领队员回到海珠区。迎接他的将是比夏茅村更复杂的现场环境,任务更艰巨,风险更大。
支援
3号网格——任务艰巨的抗疫现场
10月27日傍晚,正在白云区夏茅村支援抗疫工作的林汉周接到新命令——回援海珠抗疫。此时,距离林汉周支援夏茅村抗疫已经过去8天。他原以为能结束抗疫支援工作回到家中,不承想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无缝衔接上。
10月28日早上,林汉周来到海珠客村片区管控区域,被分配到了3号网格。有多年公安工作经验、处理过高风险区抗疫现场的他不曾多想,爽快地答了领导一句:保证完成任务,接下了这个工作。
当带领队员第一次走进3号网格的时候,林汉周才逐渐意识到任务的艰巨。
为更好地统筹客村片区管控区域抗疫工作,现场指挥部将该片区域划分为6个网格,其中3号网格靠近客村立交桥,北邻新港西路,东靠广州大道,东南两个方向连着2、5网格。3号网格楼栋超200栋,户数超1000,住户人数超2000人。
6个网格中,3号网格是阳性病例最集中的网格。这和其中的内部环境不无关联——握手楼多,巷子狭窄。“和夏茅村相比,反差很大,环境更闭塞,空气不流通。”林汉周说,这并非他一人,而是队员们一致的感观。
驻守
科学分配网格员力量
网格员是疫情防控现场最接近病毒的群体。他们身着“大白”防护服,置身高风险区中,穿行在街巷间,驻守在卡口上。为让有限的网格员发挥各自所长,起到最大的效果,林汉周进行了科学的分配。
配送物资的人更考验体力,主要由男性网格员承担。后勤工作需要精细,主要由女性网格员承担。上门配合医护人员做核酸的工作主要由年轻人承担,被称为“核酸组”。“核酸组”因为直接接触住户,又有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身。
疫情防控现场情况动态变化,需要及时向住户传递信息。每天,林汉周组织人员将第二天需要住户配合的注意事项打印在纸张上,交给“核酸组”的年轻人,让他们亲自交到住户手上。“在高风险区,除必要的交流外,尽量少讲话,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传播风险。”林汉周表示。
物资配送、上门核酸、护送转运群众等是网格员的常规工作。此外,林汉周十分关注网格员们的安全。林汉周坦言,鉴于3号网格空气流通性差等严峻情况,当他步入其中的时候,有种“穿行在病毒间”的感觉,所以深知做好防护工作的重要性。
网格员进入网格前,林汉周拿着喇叭大声地交待各项防护注意事项,请医护人员教授专业的防护技巧。
保障
加紧配送住户的生活必需品
物资供应是关系疫情防控的重要大事。物资供应及时充足,住户就更配合居家隔离。自10月22日海珠区发生本土疫情以来,记者发现,管控区外的外卖不曾中断。管控区内的住户可以通过点外卖的方式购买需要的物资。外卖骑手将物资放在管控区域入口处,志愿者将其转运至网格入口,网格员再将其送上门。
源源不断的物资送进管控区,保障了管控区内的物资需求,可也对网格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数十斤的大米,沉重的煤气瓶,这些“重量级”的物资加大了网格员的配送压力。林汉周做过测算,穿上防护服进网格配送物资,4个小时得出来一趟。“穿上防护服又闷又热,如果4个小时不出来,很容易虚脱。”
“一根香肠的配送时间和其他物资一样。”林汉周有些意难平。他在已经加入的20多个住户微信群里发了一封倡议信,直面问题,倡议大家减少点非生活必需物资的外卖,将有限的人力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生活基本物资和药品的住户。
他发出的这封信引起了部分居民的争议,也引起了部分居民的全力支持。但两天过后,林汉周看到,非生活必需品的物资的确减少了。他告诉记者,这些非生活必需品的物资不是不送,而是放在生活必需品的后面送。
降低非必需品物资配送的优先级,加紧配送住户的生活必需品。在接受采访前,林汉周刚接到电话,得知封控区里的一位老人家没有饭吃了。他赶紧叫来着“大白”防护服的网格员,拎着两袋餐食,送了进去。
距离10月19日支援白云区夏茅村疫情防控至采访时,林汉周已经在外抗疫19天。嗓音沙哑,身体疲惫,他一边给队员鼓劲,一边给自己鼓劲:“疫情总会过去的。”这一份简单又坚定的相信是他的一份希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琼 徐勉 南都记者 代国辉
摄影:南都记者 吴泽嘉 实习生 吴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