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 图源欧洲空间局(ESA)官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10月12日,远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一句描绘宇宙景观的古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她还细心地在中文后配上意大利语和英语翻译,引发中外网友热议。
对此,10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我也关注到了有关报道,为意大利宇航员点赞!自古以来,了解和探索宇宙就是人类的梦想。随着科技进步,‘上九天揽月’已经成为现实,探索与和平利用外空将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萨曼莎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此外,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也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奇妙的缘分,看好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
发布中国古文的她曾受邀访问北京高校
10月12日,萨曼莎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中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并标注意大利语和英语翻译。
据悉,这组照片疑似是在太空中拍摄的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照片。配文则出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兰亭集序》。萨曼莎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抬头,我看到宇宙的浩瀚;低头,我看到世界的繁多。目光飞扬,心胸开阔,感官的愉悦可以达到顶峰。的确,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帖子发出后,引起不少网友讨论。有网友感慨,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配文所述的观点,这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都记者从欧洲空间局官网获悉,萨曼莎于1977年出生于米兰,于2009年正式成为欧洲空间局的宇航员,是首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宇航员。她会说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现在正苦练中文。她还是一个联合工作组成员,负责与中国的同行合作,以确定和实施合作活动。
2017年8月,外国宇航员首次参与由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萨曼莎和一同事参加了中方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结束海上演习后,萨曼莎和同事两人几乎全程使用中文接受媒体采访。她的中文名叫“莎莎”。她说,这次训练是她的“第一个机会”,她用中文向同一乘组的刘旺、陈冬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有很多机会一起训练”。
两年后,萨曼莎受邀前往北京访问当地高校。在访问清华大学期间,她做客该校航天航空学院“启航讲堂”,向师生讲述她探索太空、在空间站里进行科学实验的有趣故事。在为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作讲座时,有学生问,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为航天事业做些什么。萨曼莎回答,“你们努力学习先进知识,始终敢于创新,就是在为人类未来航空航天事业储备力量。”
今年4月,包括萨曼莎在内共4名美欧宇航员乘坐载人“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7月,她执行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成为首位进行舱外活动的欧洲女宇航员。9月28日,萨曼莎担任国际空间站指挥官一职,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领导职务的欧洲女性。
链接
美国退休女宇航员曾为王亚平送祝福
事实上,还有不少外国宇航员对中国航天事业给予关注和关心。2021年10月14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80后”王亚平将参与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成为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中国女航天员。南都记者注意到,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的消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点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简称“NASA”)退休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等国际航天领域人士纷纷向王亚平表达了祝福。
作为曾在国际空间站生活了6个月时间的女航天员,科尔曼在祝福视频中希望王亚平能够记住在空间站中生活的感觉,“当你在太空望向窗外时,你看到星星、看到地球,数十亿女性也正和你一起看向窗外。”14日当天,美国知名航空领域记者安德鲁·琼斯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报道并点赞了王亚平即将进驻中国空间站的消息,并祝福王亚平在太空中一切安好。
此外,瑞士媒体Swissinfo、意大利安莎通讯社等多国媒体均报道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消息,并对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的消息表示了关注。
据南都此前报道,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NASA、欧洲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均发文祝贺。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在贺电中写道,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中国向前迈出了自信的一步,希望中俄两国能共同合作取得成绩。
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当时驻守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宇航员大西卓哉表示,看到“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听到空间站站长说“我们不再孤单了”。他想到在广阔宇宙的一隅,还有一艘宇宙飞船,乘坐着两名宇航员时,这个画面让自己感到很激动。
多国宇航员与中国航天事业展开奇妙缘分
南都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除了萨曼莎,还有其他外国宇航员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奇妙的缘分。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Matthias Maurer)学习中文至今已10年,他的中文名字是“马天”,意思是“天上的马”,想要飞得很高。
与萨曼莎一样,他也是欧洲空间局的宇航员。2012年,马蒂亚斯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就像如果要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工作,各国宇航员都必须学习俄语一样,未来在中国的飞船或空间站工作,一切也都会使用中文。”从那时起,他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和汉字,非常希望未来能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宇航员一起到中国空间站工作。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认为经验丰富的欧洲空间局可以作国际合作“完美的粘合剂”。“中国有自己的火箭、飞船,未来还将有自己的空间站。欧洲宇航员则在过去长期驻空生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双方合作,能够推动人类航天事业更加高效发展。”
2016年,另一位俄罗斯资深宇航员尤里·巴图林曾就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航天专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无疑是全球最快的。”他还表示,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掌握和完善各种航天技术。
去年,俄罗斯宇航员马克·谢罗夫曾表示,“令人欣慰的是,俄罗斯国家航天机构将与中国同行合作。我认为这样的合作很有前景。我希望我们的宇航员能前往中国空间站,而中国航天员前往我们的国家空间站(计划2025年开建)。”在他看来,中国的同行无疑已成为太空探索的重要参与者。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梁令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