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模型器件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大科学装置已成广东新名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0月13日        版次:GA09    作者:陈秋圆 宋承翰 王凡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关键器件——光电倍增管在广东单元的醒目位置展出。

  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体验操纵直升机训练模拟器。新华社发

  近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一大批广东的科创成果集中亮相。其中,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以照片形式亮相广东单元,实物模型在中央综合展区重磅展出。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关键器件——光电倍增管也在广东单元的醒目位置展出。

  南都记者探馆发现,此次主题成就展中,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广东省的一张宝贵名片。包括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内的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在广东“扎堆”,有力助推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中国散裂中子源 探秘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南都记者注意到,探秘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以照片形式亮相广东单元,实物模型在中央综合展区重磅展出。“国之重器”由广东省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它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国家急需的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举例来说,无论是高铁的车轮还是飞机的发动机都可能出现金属疲劳,现在科学家通过散裂中子源来测量金属疲劳的程度,这和千万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接受南都记者时曾表示,国家发改委布局建设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当初落户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时,这里还只有一大片荔枝林。

  十几年前,人们对于大科学装置的认识不足,而广东省决心让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无疑是颇有远见的举动。

  2018年8月23日,经过十余年的筹备和六年半的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据介绍,投入应用4年时间,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成为相当“火爆”的科学装置,多家科研团队和企业排队申请应用。

  据陈延伟介绍,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年均公众参观访问量超1万人次。在一次科普活动中,科研人员半天就接待了6000人次。“从香港、湖北、湖南等地专程过来的车一路排到了高速路口。”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注册用户已超过3800人,2021至2022年度申请课题数同比增长了122%,课题申请的通过率为29%,相当于100份课题申请书中只有29份能够通过。

  光电倍增管 江门中微子实验关键器件

  除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广东单元,南都记者还见到了外形酷似“圆眼睛灯泡”的光电倍增管,这是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关键器件。

  作为广东省和中科院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预计2024年建成运行后,江门中微子实验将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从接棒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那一刻起,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肩负起更大使命:捕获“幽灵粒子”中微子,测量其质量顺序,续写我国中微子研究的辉煌。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中,中微子探测器研制最难的一道关,就是制造出世界上探测效率最高的光电倍增管。

  据了解,国内曾经生产过小光电倍增管,后来被日本滨松垄断。为了满足江门中微子实验“世界最高探测效率”的需求,研究所与企业成立联合体共同研制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达到要求,实现了批量生产,之后研制的高速光电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医疗、科研等方面。也正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这一次合作,使中国的光电器件一下子走到了国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大科学装置落地后,成千上万的高科技人才汇集于此,优化了当地的人才结构。对于当地的大学和企业来说,影响更加直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曾表示,大科学装置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张名片。

  延伸阅读

  科学基础设施“扎堆”大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7年的234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1%提高到3.14%。

  南都记者注意到,中国自主研发的12核芯片在芯片展示箱展出,彰显了中国芯片的“广东力量”;在科技战“疫”方面,在中央综合展区特别设置的“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展示区,来自广东的迈瑞医疗生命体征监护仪、重症监护机及汉诺医疗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模型等展示广东的抗疫力量;此外,还有大疆无人机、云洲智能无人船、“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一大批广东的科创成果集中亮相,生动展示了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取得的成就。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内的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在这里“扎堆”,形成集群之势,也有力助推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