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方舟”从湾区之心启航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明珠湾灵山岛尖,地上建筑面积约11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0月18日        版次:GA05    作者:任燚 梁文祥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效果图。

  9月24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项目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建设一艘联通中国与世界的科技方舟,于2025年建成投用。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简称《南沙方案》)中,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列为五大任务之首。当天,广州南沙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动工仪式及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科技方舟”从湾区之心启航,加速推动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成为科技“达沃斯”。

  A

  设计方案全球征集

  “千帆竞渡、科技远航”胜出

  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于此。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的建设将推动这里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风向标、南沙国际形象示范点。

  记者从动工现场获悉,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建筑群由会议中心、科技馆、科创中心及科学家公寓这四大功能组成,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会议中心及科技馆约4万平方米,科创中心及科学家公寓约7万平方米。

  在2021年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设计大赛”启动。此次竞赛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机构,共有52家单位报名参赛。经专家评审,最终确定9家单位获得正式参赛资格。经多轮比选,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领衔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GDAD)与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AXS)联合体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建筑概念方案国际竞赛中胜出。

  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本项目出于对使用与分期的考量,体量被重组为三个有序的综合整体:将功能联系密切的会议中心与科技馆合并为一个单一而高效的整体,科创中心、科学家公寓则独立建设,三者既独立运营同时又密切联系呼应西侧城市节点。

  谈及设计思路,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概念,方形体量被雕刻为数个风帆与隐喻海浪的屋面单元,喻示了新时期中国科学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拼搏精神。融合江水激流、绿意起伏的壮观地景随建筑蔓延入江,流露了南沙的在地风貌,也谱写了激流勇进的创新决心。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最终选定灵山岛尖,这里位于珠江出海口,与国际金融岛、明珠科学园遥相呼应。”“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南沙必将深入参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发挥更大的创新引领作用。

  B

  大湾区科学论坛落户

  打造科技领域“达沃斯”

  于南沙而言,期盼的不仅是选址灵山岛尖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更有大湾区科学论坛。

  这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起、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化论坛,旨在为各国政要、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国际著名创新企业家以及金融界专家等各界人士打造一个共商共享全球科学发展与合作的高层次交流平台。

  去年12月,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成功举办,3天时间,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国科研、企业和产业界学者相聚线下线上,共同“探索未来,共享科学”,发出推进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国强音。

  “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江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呼吁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此前,白春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湾区需要有这样一个高端的科学论坛。白春礼表示,希望把论坛打造成为科技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于南沙而言,大湾区科学论坛是南沙高端科学和金融服务区的重要地标,与南沙科学城形成广州科技创新轴的驱动核心。

  今年4月,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四方签约,共建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今年6月,大湾区科学论坛实体化运行机构——广东省灵山科学论坛在南沙正式揭牌。除了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年度大会与分论坛之外,灵山科学论坛还将举办交流活动,引进国际人才团队和高科技企业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教育链、人才培养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凝聚全球科学家力量。

  “我期望大湾区的学者们为大湾区、为中国、为世界打好科学的基础。大湾区今后要成为国家发展基础科学和科技的重要基地。”7月30日在广州南沙和香港中文大学同时举办的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如此勉励青年科学家。

  C

  点亮湾区创新灯塔

  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

  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地的南沙,科技创新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南沙方案》提出:到2025年,南沙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初步构建;到2035年,南沙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更趋成熟,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作为南沙科创平台重要支撑,今年9月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南沙科技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一环将被刷新。南沙正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并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从无到有,南沙正构建起全新的科技创新格局。今年5月,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车规级、具备规模化产业聚集及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芯粤能有限公司在南沙实现主体封顶;7月27日,中科宇航参与研发的中国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创新创造正在南沙时时上演。

  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则为南沙创新动力保驾护航。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从企业落户、人才配套、研发创新、应用场景等9个方面,投入20亿元全生命周期支持企业成长;抢滩元宇宙,符合“元宇宙九条”要求的企业,落户平台最高可获2亿元支持;近期“探天九条”的重磅推出,为“一箭一星”再添动能,让继“入海”“深地”探索、逐梦星辰大海的南沙,距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更近一步。

  24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成员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国内外政教杰出的企业家和战略投资家,他们将为论坛的科学决策把脉建言献策,有力推动大湾区科学论坛成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构建世界科学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白春礼憧憬道,未来必将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具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南沙。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任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