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点的优势,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表示:

香港可成为各类金融新项目的试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23日        版次:GA06    作者:梁嘉恒

  李律仁 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

  扫码看视频

  凭借“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独有优势,香港自回归以来在金融发展方面一直交出亮丽的成绩。为巩固香港作为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并规划其策略性发展方向,香港特区政府于2013年成立金融发展局(下称金发局)以征询业界意见并提出建议。曾在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下称证监会)担任不同要职的资深大律师李律仁,分别于2018年及2021年获委任为金发局主席。他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后,经历了开埠以来非常重要的25年,其角色更由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助力中国经济双循环

  提供上市集资渠道和多元化资金

  记者:香港回归祖国25年以来,你如何形容香港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 

  李律仁:香港回归祖国不久,随即遇上亚洲金融风暴。还记得当时香港的经济增长一度由5%下跌至-5%,然后再恢复正增长,波动幅度接近10%;至于物业价格方面同样曾录得逾50%的跌幅,对香港经济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然而香港由于背靠祖国,即使经历这种打击,仍能受惠于内地经济增长,令香港经济得以在低谷反弹,并且在随后多年的发展中继续一枝独秀。

  过去25年,香港虽然经历过金融海啸、新冠疫情等挑战,但在经济上受惠于国家的高速发展,在其他如科技、市场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同样有所裨益,令香港能够一直维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当然,香港特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和“国际”这两个元素都十分重要,因为如果缺乏国家经济的支持,香港实在没有能力担当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所以无论在过去或未来,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继续为国家的实体经济服务,协助国家的经济起飞,实现多样化的发展,维持我们在金融经济领域上的发挥空间。

  记者:配合国家的发展蓝图,香港在国家稳经济、稳金融、稳市场的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在金融领域上协助国家与世界接轨?

  李律仁:香港特区是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接触点和结合点,在国家与全球融合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凭借我们多年来所累积的经验,香港可以从多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首先,香港拥有全球名列前茅的上市集资平台,当中不只具备健全的制度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而且能够提供适合的上市集资渠道和多元化的资金。其次,过去十多年国家愈趋富裕,庞大的资金增加了对外投资的需求,而香港在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能担当关键的协调角色,并从中受惠。

  另外,随着国家与各国的贸易增加,对外投资越来越大,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到国内投资,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其中一个结合点正是货币的流通。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在港的人民币存款额超过8000亿元,全球约75%离岸人民币支付款额经香港处理。作为“国内境外”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也可从多个方向推动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扮演重要角色。

  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

  内地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值得香港学习

  记者:近年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地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香港应该怎样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巩固及提升自身优势?

  李律仁:假如要溯本求源,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其实早在20世纪初,即广九铁路成立时已开始,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推动,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经济运行的轨迹。因此,在这基础上,香港金融业可以从三方面思考如何维持及提升自身的优势。

  首先是如何因应人口和市场规模的变化而推出其需要的服务。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多达8000万,其市场需求和交易量均非香港能够媲美,所以香港业界应该思考如何为这庞大市场提供他们需要的金融产品、投资和集资服务。而这也是近年香港较多人关注的范畴。但我认为在融合过程中,我们除了思考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外,也要留意并学习当中的新事物,例如内地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有不少值得香港学习的地方,业界应该多留意这些可能性,并思考如何带到香港,开创新的机遇,成为我们的新优势。

  当然,香港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结合点,我们的角色并不只是结算或贸易的桥梁,其实在经济风险管理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我们应该多思考与离岸人民币有关的事情,例如离岸人民币汇价对国家的贸易、对实体经济持份者的影响,是否可参与多些离岸人民币对冲等活动,加强在国家实体经济上的参与度。此举相信对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角色亦能带来新的觉悟。

  说好香港故事

  引入更多具备资金操作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记者:外围经济充斥不确定性,加上疫情缠绕,香港金融业应如何巩固自身优势,为香港以至国家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李律仁:过去数年,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贸的交流,而接下来的时间,我们首先要让外界清楚了解香港的优势。引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的话,也就是“说好香港故事”。面对市场环境与地缘政治的不断变化,无疑令投资者的忧虑增加,而香港完善的法制和成熟的监管机制不只能够处理他们的忧虑,更可成为各项新构思的先行先试地点,若试行成功,有望推广至全国甚至全球。

  另外,货币的电子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资金流向的操作者仍然是人,所以“抢人才”亦十分重要。香港如果可以吸引更多具备资金操作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除可提升自身优势,亦可吸引更多资金透过香港进行交易,为香港甚至国家带来更多商机。

  最后,香港需要有“新”元素。即使我们的优势多年来未有太大变化,但也要学会以全新角度去演绎。在吸引投资者的同时,亦让业内人士保持新鲜感,推动他们不断创新,发掘新机遇。而这些新元素不一定是早已存在的大商机,他们可以是一些新项目,例如虚拟货币、私人碳排放市场、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结合等,只要在监管和法规方面能稍作调整,香港可以成为各类新项目的试点,相信对香港、国家以至全世界均有好处。

  国际金融市场推广

  或将在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对外宣传

  记者:配合外围形势与国家及香港的发展方向,未来金发局的角色或工作会有怎样的调整?

  李律仁:金发局自2013年成立以来,政策研究和市场推广一直是我们专注的两大工作范畴,尤其在政策研究方面更是我们早年的工作重点。我们除了因应市场的发展,对整个系统、市场设计和监管架构进行一些恒常研究外,也会不时进行策略性的研究,包括探讨香港如何继续凸显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何从集资中心进化至资产管理中心,以及早前发布有关促进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研究等。

  至于市场推广方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的推广工作一度延误,而现时正是香港重返国际舞台,与海外机构、国际投资者重新接触的时间。所以未来的日子,金发局会投放更多的资源在有关方面,包括通过实体拜访和会面,或以社交媒体进行全天候和全方位的对外宣传。

  我相信,我们只要认清香港特区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紧记“中国”和“国际”这两大元素,在构思和制定相关政策时能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需要,定能令香港实现恒久持续的发展。

  

  香港经济日报

  统筹:张志慧 朱震 刘丽丽

  采写:梁嘉恒 实习生 吴紫茵

  视频:马锦辉 黄耀文 吴俊彪

  摄影:曾耀辉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