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冼星海陈铭枢后人讲述抗战歌曲创作往事

“尽地一煲!” 用粤语唱出民族精神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21日        版次:GA16    作者:梁令菲

《冼星海全集》封面。

  《冼星海全集》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部分手稿。 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着一份1938年由爱国将领陈铭枢作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抗战歌曲《民族精神》完整词谱手稿。《民族精神》歌词为广东方言,歌曲反映了爱国将士们誓死抗日、不怕牺牲的决心。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陈铭枢女儿陈佛新、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听她们讲述《民族精神》背后的往事。

  珍贵手稿

  几年前,陈佛新在整理父亲陈铭枢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民族精神》的完整词谱手稿。之后,她在一本《冼星海歌曲集》中也看到这首歌曲,并注明是1938年作于武汉,歌词为广东方言。后来,她又查阅《冼星海全集》,遗憾的是,里面只刊印了这首歌曲的一部分。

  陈铭枢留下的手稿共三页、五段歌词,这五段歌词用了不同的配曲。陈佛新向南都记者表示,“这显示冼星海先生作曲时的用心,这份手稿也就更加弥足珍贵”。

  冼妮娜向南都记者介绍,“母亲保存了很多父亲的论文、书信、手稿,我在《冼星海全集》出版之前就知道这首歌的存在了。”得知陈佛新也保留了一份《民族精神》词谱手稿,她推测,可能两人父亲每人各留了一份手稿,陈家将手稿完整保存了下来。

  “如果不是翻出这份手稿,我真没想到我父亲与冼星海之间还有这个故事。”陈佛新记得,父亲在四处奔走中丢了很多东西,但这份词谱没丢,三页手稿都完整保存了下来,“说明父亲真的很珍惜冼星海先生的心血”。

  冼星海夫人钱韵玲的哥哥钱远铎,撰写过一篇题为《陈真公和冼星海的一段来往》的文章。通过该文,陈佛新得知当年父亲资助冼星海前往法国巴黎留学的故事:

  当年冼星海决定到巴黎学音乐,但因缺少路费和生活费而苦恼,冼星海说:“我想来想去,只有陈铭枢先生当时在上海,又是广东同乡,听说愿意帮助求学上进的青年,所以,我就大着胆去见陈先生,告诉了我的愿望和要求,请他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帮助。陈先生听了我的诉说,很同情,立即帮助我,所以我才能购低等的舱位自上海到巴黎。我在巴黎六年,学有所成……”

  钱远铎还提到,1938年7月冼星海与钱韵玲订婚,冼星海提出一定要请陈铭枢参加。冼妮娜在研究父亲资料时,也发现陈铭枢出现在父母订婚礼证婚人的名单里。“对方是一名高级将领,我父亲是一个穷学生,两人地位悬殊,陈铭枢将军却很理解我父亲对音乐的热爱。”冼妮娜向南都记者感慨地说。

  粤语歌词

  2018年12月,陈佛新将《民族精神》完整词谱手稿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她向南都记者表示:“这个手稿捐给国家,可以为我们国家的抗日历史增添一份珍贵的记忆,也是对父亲和冼星海先生深厚友谊的纪念,我觉得很有意义。”

  冼妮娜告诉南都记者,通过《民族精神》词谱,她对陈铭枢十分敬佩,歌词写得非常有骨气,有民族气节。

  第一次看到手稿的陈佛新既激动又好奇,歌曲还注明“用广东话唱极好效果”。细细品读《民族精神》歌词,刹那间仿佛听见在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中,中国将士们那威武雄壮的歌声:“几大就几大,大家顶硬上,疏兰,尽地一煲,尽地一煲,嘀嗒,嘀嗒(鼓声),挟山超海虽笑诋,死命相拼奈我何!珠江水长,五岭山高,我们靠着哪?只要吐口气,天也撞破,撞破,撞破……”

  歌词里的“尽地一煲”,陈佛新不理解,后来得知,“尽地一煲”是广东话,意思是把最后赌注全压上、同归于尽的意思。“这真实反映了战场上的情景,以及将士们和父亲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显示了父亲的率真性情。”陈佛新感慨,“歌词里这么多粤语俚语,不用粤语真唱不出那个味”。

  冼妮娜也认为,用广东话方言唱出这首歌更能表达誓死抗日、不怕牺牲的决心。“方言更接地气,唱出来更有力量、更有气势。”

  《民族精神》共有五段,第五段歌词以“全人类,全人类,乐陶陶,乐陶陶”结尾,体现了陈铭枢和冼星海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必胜信念。

  抗战往事

  《民族精神》背后,是一段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艰苦抗战史。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时任京沪卫戍司令官的陈铭枢力主坚决抗日,支持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奋起抵抗。在发给十九路军的电文中,陈铭枢说:“此时唯有准备最光荣之牺牲,切不可轻做退后之辱。”

  经过近四十日的浴血奋战,十九路军粉碎了日军“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使其多次更换主帅、增加援兵。一·二八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时父亲想的就是保卫国家,中国人就是要抗日。”陈佛新说,“父亲一生的初心与使命就是爱国”。

  “我父亲从小受到奶奶的谆谆教诲,将全部身心都交给了国家和人民。”冼妮娜告诉南都记者,“母亲怀着我的时候,父亲一边创作《黄河大合唱》,一边让母亲参与试唱。母亲是第一个演唱《黄河大合唱》的人。《黄河大合唱》是我的胎教音乐。”

  在延安的生活让冼妮娜有极强的集体感和爱国心。大学毕业后,她得知大西北是当时最艰苦的地方,毅然去了西北的飞机厂工作。“我在红旗下长大,我应像父亲那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力量。”冼妮娜说。

  陈铭枢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影响了女儿陈佛新,“父亲资助了很多人,不仅仅有冼星海。现在我也会尽量帮助身边亲友,能帮的尽量帮”。

  战争年代,陈铭枢、冼星海两位前缘深厚的革命先辈共同谱写了《民族精神》。和平时期,陈佛新和冼妮娜因《民族精神》再续父辈友情。南都记者了解到,7月20日是冼星海夫妇的订婚纪念日,每年这天陈佛新都会给冼妮娜发信息,二人平时也会相互问候聊天,她们都期待一次线下的见面。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摄影:南都见习记者 梁令菲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