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中宣部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34.4%,森林面积增长7.1%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0月18日        版次:GA12    作者:宋凌燕

  2021年5月17日,游人乘坐船只欣赏江苏溧阳天目湖美景。溧阳市曾经走过以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青山绿水一度被灰尘遮盖。经过长达20年的环保整治,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3%。 新华社发

  黄润秋展示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

  9月15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中国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圆满超额的完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蓝天白云渐成常态

  绿水青山随处可见

  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这些年,我们身边的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老百姓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显著增强。”黄润秋说。

  黄润秋从三方面介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空气质量方面来看,空气质量指标PM2.5、细颗粒物的全国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另外,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根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3年到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从水环境质量方面,这十年,中国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了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此外,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这些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土壤污染的基础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黄润秋强调,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这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从内涵上来说,它意味着我们遇到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难度更大、范围更广,要求的标准也更高。所以,“十四五”我们仍然要坚持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广度,用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行动层面,我们已经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现在已经陆续推出。一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和柴油货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二是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将围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三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将聚焦农村的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黄润秋说。

  最严环保法实施以来

  查处各类案件逾17万件

  黄润秋介绍,这十年,中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比如,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生效,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此外,两轮督察公开曝光了262个典型案例,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者阶段办结了28.6万件,第一轮督察共问责了1.8万人。

  黄润秋表示,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中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首先,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于2015年生效实施,这部法律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了30余部。“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刑法及其修正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犯罪作出明确的界定。

  黄润秋还表示,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的十年。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两个顶层设计的文件。之后,一系列创新性制度陆续出台,比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保垂改、排污许可制度等。

  在会上,黄润秋特别介绍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进展成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建立和实施,压实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检验广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担当的试金石。”

  据悉,两轮督察公开曝光了262个典型案例,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者阶段办结了28.6万件,第一轮督察共问责了1.8万人。

  “这十年是监管执法力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显著的十年。”黄润秋透露了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了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也就是几十件,少的时候就是一二十件。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共计17万多件。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言必信、行必果

  发布会上,有外媒记者提问,“中国在面临极端气候变化的时候,还会完成自己设定的去碳化目标吗?”对此,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回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态度是坚定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信、行必果。

  黄润秋表示,今年夏天,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遭遇的高温、干旱、洪水等灾害性天气,“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但这也充分彰显了我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黄润秋说。

  黄润秋在会上表示,十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这十年的工作力度展示了中国的决心。

  在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上,十年来,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的。

  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上,十年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达到352万辆,也是位居全球第一。

  在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上,十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增长了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森林碳汇增长7.3%,达到每年8.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抵销了我国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我国发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型城市的建设试点。

  此外,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9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59亿元。

  数读十年变化

  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空气质量指标PM2.5的全国平均浓度从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

  ◎2021年,优良天数比率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

  ◎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

  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

  ◎这十年,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

  ◎十年来,国控入海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71.7%。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24%。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3%

  ◎2021年,纳入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状态

  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

  ◎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

  ◎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洞庭湖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物种比2018年增加了30种

  ◎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焦点

  生态环境部部长手举故宫夜空星轨图答南都问: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

  当蓝天成为常态,“晒蓝天”在朋友圈越来越少见了,空气污染治理如何在几年时间内就取得明显成效?发布会上,黄润秋在回答南都记者上述提问时,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举措。

  “说到晒蓝天,我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张图片,但不是白天,是晚上。这是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黄润秋手举照片向记者展示图片,并娓娓道来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图怎么拍的呢?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叫‘星轨’。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所以,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

  黄润秋透露,2013年北京的PM2.5为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所以说,从“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不再是奢侈品。

  北京的变化是中国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黄润秋介绍,“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

  据悉,十年来,中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也超过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我国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黄润秋说。

  为什么中国空气质量有这么大的改善?黄润秋认为大力调整“四个结构”至关重要。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这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我国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不仅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明显的提升,而且因为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也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

  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这十年,中国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此外,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6.3亿吨粗钢产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三是大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这十年,中国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都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领域。中国扭转了过去施工工地砂石骨料开采等“暴土扬尘”的局面,城市降尘量明显下降。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过去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顽疾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改善,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全国2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大气污染成因治理的攻关,还开发了国家级预测预报模式,对PM2.5的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0%。

  “我们深感,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的期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突出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黄润秋说。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宋凌燕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