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9月16日,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决定对被国务院大督查数次通报的多地“以教育信息化为名乱收费”事项实行专项督办,同时要求其他省份吸取教训,严禁以信息化教学或分班教学为名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
相较于几次个案督查的通报、整改反馈,此番大动干戈的专项督办显然不再局限于个别涉事学校、个别地方乱象的修修补补,而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性的教育乱收费问题。
事实上,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今年5月就曾点名通报5起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名违规收费典型问题查处情况,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吸取教训。而耐人寻味的是,5月查处通报的多地案例与9月国务院大督查均指向了套路如出一辙的“智慧平板”问题,只是具体涉案的城市、学校“摁下葫芦浮起瓢”。
一边是通报查处、要求对照排查和反思,一边却是很明显的屡教不改、阳奉阴违,这恐怕也暗合了此番专项督办所指向的“乱收费背后的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问题。在本月初山西太原的“智慧平板”案例中,表现尤其夸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接到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线索,只是机械性地层层“转办”,放任涉事学校自查、自辩,地方政府部门毫无分辨能力与最基本的核查意识。
已经有了各地多起“智慧平板”被查处、被通报的前例,但还是有地方不痛不痒地放任公文流转、逐级背书,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对9月国务院大督查的反馈,太原市教育局表态,将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大督导”活动,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变相收费、强制购买、监管缺位等问题”。“互联网+督查”线索反馈时就该有的措施,直到国务院大督查“怒了”才动起来……
很显然,由“智慧平板”而起的教育乱收费变种,最终呈现出的已经不是一块远超市场价的平板问题,而是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涉及自己“一亩三分地”相关问题的下意识护短。值得注意的是,在个案新闻被曝出后,不少深受教育乱收费(甚至直接就是“智慧平板”)之苦的各地家长跟帖吐槽,“智慧平板”俨然已经遍地开花,但为什么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选择被迫接受?排查“变相收费,强制购买”,也要查清楚“变相强制”的问题:孩子“落在人家手里”,“变相收费”哪怕就是明着来,又有多少家长有勇气说“不”?
“智慧平板”可能还不能做到人手一个,不少地方备受家长抱怨的变相强制下载各种教育类App的情况则是非常普遍。此番“专项督办”重申严禁强制“购买”教育App,那么对于一些下载免费、但部分功能需“App内购买”的情况,特别是学校“变相强制”学生家长使用某一收费功能,是否同样应予清查?
有必要深究,那些无利不起早的“智慧平板”生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涉事学校如此百折不挠、执着推进,又是什么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监管中选择妥协?不打掉利益链,不查出个案背后的权力寻租,“智慧平板”背后的教育乱收费问题还会花样翻新地冒出来。由个案查处出发,由涉事学校、地方整改开始,扩展到全国范围的系统反思与制度堵漏,这回向“智慧平板”发起的治理,考验治理智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