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中宣部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举行发布会

教育部: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GA12    作者:宋凌燕

  2022年6月6日,高考在即,考生在江苏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考点熟悉环境。 新华社发

  9月9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这十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更好保障了人民受教育机会,有效缓解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空前高度

  怀进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每年教师节都会以不同形式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等重要论述,将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空前高度,也使教师队伍更加自信、更加自强,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比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怀进鹏指出,教育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尊师、强师、惠师。

  一是尊师氛围更浓了。十年来,教育部构建和完善以人民教育家和“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以及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表彰奖励和选树宣传体系,成为服务教师队伍、树立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通过积极宣传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桂梅等全国教师典型,以及一大批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隆重简朴举办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二是强师举措更实了。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增强教师能力素质。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格局。

  三是惠师政策更好了。教育部努力保障教师安心教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

  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提供关键支撑,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想国家发展之所想,着力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元实力”。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和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1万余名的优秀学子,一批极具科研潜力、表现出色的“科学新星”陆续涌现。

  吴岩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能担大任、能挑大梁的未来杰出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二是急国家之所以急,着力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吴岩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及时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会同行业部门布局建设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累计支持1100多所高校和800多个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三是应国家发展之所需,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国家“锐实力”。吴岩谈到,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原创性人才。

  焦点问答

  1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将重点通过“五化”缩小区域、城乡等教育差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回答南都记者有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问时表示,教育部将保持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不减,继续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成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吕玉刚介绍,2011年中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在: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有保障;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经过不懈努力,到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这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着力实现“四个更”,即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学校建设标准化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确保到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在实施策略上,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通过“五化”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五化”是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和学生关爱制度化。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先行创建、示范带动。教育部已经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并已启动了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去年面向全国各省(区、市)遴选135个县(区)进行先行创建,明确了创建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攻坚任务,积极探索优质均衡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

  怀进鹏在谈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介绍,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招生考试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新增招生名额重点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当时只招1万人增至今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二是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各地普遍建立起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增强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突出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经超过300万人,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三是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这些年来,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已经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2020年起,启动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这三年来已经招收1.8万余人。深入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四是制度笼子进一步扎紧织密。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工作禁令。大力推进从严治考治招,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2020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创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大规模考试的中国经验。

  五是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实行科目可选,打破了过去“文综”“理综”固定科目组合模式,普通高中不同程度实行“选课走班”,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

  3

  配合三孩政策

  三年后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

  吕玉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有幼儿园29.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480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普惠率从2016年开始统计),使绝大多数的幼儿能够享受到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学位供给上,根据人口变化趋势,以县为单位强化入园需求预测,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更好地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等制度。

  在科学保教上,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缓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健全办园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的科学保教水平。

  4

  双减实施一年

  超八成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达中等以上水平

  吕玉刚介绍,“双减”实施一年多来,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吕玉刚表示,从学校方面来讲,聚焦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已实现“三个提高”:

  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这一年多来,学校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据第三方调查显示,“双减”实施一年来,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吕玉刚表示,目前,课后服务已实现了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较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据第三方调查,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占比达到90%,且都是自愿参加;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各地各校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推广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都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各地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支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以上学生学业质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吕玉刚谈道,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方面,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也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4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

  数读十年变化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

  ●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

  ●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99.8%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

  ●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

  ●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

  ●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教育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比十年前大幅增长。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

  ●高校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年来获得全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7%、国家技术发明奖的72%。

  ●高校专利转化金额十年间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