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广东经济发展新动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小巨人”强链补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GA07    作者:程洋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港贸易繁忙。深圳是珠三角乃至全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南都拍客 林建玲 摄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车间。   南都拍客 付海燕 摄

  广东省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GDP总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今年上半年,广东省GDP总量为59518.40亿元,同比增长2.0%。面对疫情冲击、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东上半年经济虽有压力,但依然保持稳中向上,挑起了经济发展的大梁,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在广东上半年成绩单中,第二产业(工业及制造业等)增加值24183.37亿元,同比增长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4%,远高于第一产业(11.3%)和第三产业(31.3%)的贡献率,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制造业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产业数字化转型也激发出制造业的澎湃动力。

  制造强则经济强,制造业历来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更是我国制造业大省,总体规模大、产业类型多、技术含量高。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制造业让广东经济“粤有韧性”,广东也正在从“制造业大省”迈向“制造业强省”。《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实体经济是大国之基,发展实业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01 崛起

  广东经济磨炼韧性 制造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犹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内地,广东珠三角一带便是最早的主要登陆地。尤其是以广深为中心,“世界工厂”迅速成形,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镇。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制造业从“三来一补”起步,搞仿制创新,之后“腾龙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过传统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三个关键阶段。每次转型升级都伴随着阶段性的衰退,但总能逆势而上。

  深圳是珠三角乃至全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以深圳为参考,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深圳,你被谁抛弃”“经济失速”等质疑声此起彼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每隔七八年就是一个周期,也经历过“腾笼换鸟”,产业出走。而关键在于能否在低潮之后淘汰落后,吸引先进。他表示,深圳每一次大的经济下滑,都会出现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崛起。

  在深圳,这种持续上台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是“爬锅底策略”:离开炙热的锅底,才能走上自在、自为、自主的发展道路。正是在历次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锻造出了深圳经济的韧性,而这也正是整个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磨炼韧性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6日,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6月8日,深圳科创委、深圳发改委、深圳工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可以看出,深圳正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手笔打造“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8大未来产业”。

  将视角放在广东省层面来看,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制造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制造业立省”,高规格召开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研究部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全省上下大抓工业,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新成就。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续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1/8;规上工业企业突破6万家,高居全国第一,比2017年增加超万家。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4.2%和29.9%,较2012年相应提高6.1个、5.8个百分点。

  这正说明了广东制造业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而制造业作为稳经济的“压舱石”,使得广东的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

  02 升级

  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态建设 广东走在全国前列

  从历次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中走来,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方跃迁,正是广东经济韧性的底气所在。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广东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凸显出强劲的新动能,成为经济韧性的又一大支撑。

  大潮涌珠江,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浪潮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今年1月,2022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明确持续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广州、深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推动2.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据官方介绍,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广东持续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启动建设4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在全国首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培育510家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全球数字经济看中国,中国数字经济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信息通信产业、制造业强省,广东在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态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2020年11月,《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22年,力争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2021年,广东进一步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文件,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家高度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强化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强化经济韧性的必然保障。

  公开数据显示,广东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877家,其中深圳445家占了半壁江山。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圳市则提出,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家。

  业内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性四大优势,它们往往是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能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不断壮大强链补链生力军。

  可以预期,伴随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广东经济将“粤有韧性”。

  03 探寻

  “培育新动能 壮大新实业”

  南都启动“湾区新实业深调研”

  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实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去年12月,南方都市报以“新实业”率先破题,启动了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聚焦新技术、新制造、新产业,推出了系列新经济报道,共同见证湾区产业发展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进程,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湾区新实业深调研”启动以来,南都湾区新实业调研团先后调研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新实业企业,引发了产学研资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在持续聚合产学研资等多方力量,助力湾区实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实业企业、产业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

  事实上,新兴的实体制造业正是新旧动能转换下的产物。南都湾区新实业调研团发现,在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一大批小而美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成为发展的新动能、经济韧性的强支撑。

  比如南都湾区新实业调研团曾走访的昊岳科技,专注商用车传感赛道,主攻高端传感器面临的“卡脖子”技术。2020年,昊岳科技入选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和业务布局,希望在三年内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传感领域的独角兽”。

  再比如,南都湾区新实业调研团调研了光华伟业,其全资子公司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同时还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项目承担单位和中国生物降解材料十强企业。正是凭借在生物降解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抓住了国产替代的新机遇。

  此外,调研团还调研了哈深智材、深圳基本半导体、必易微等10多家新实业企业。它们大多都是在各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处的新兴赛道都在酝酿蓬勃的新势能。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尤其是近年来,欧美国家有制造业回流趋势,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业也在奋起直追,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加之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涌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都在加剧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变迁和重构。

  南都湾区新实业调研团成员、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如此挤压的态势,确实是很重要的挑战。而这背后有复杂的因素,不仅是成本问题,还有贸易保护主义打压导致的外流,但外流不一定导致我国产业失去发展空间,而应该考虑:如何和东盟国家产业合作,让相关商品中也有广东制造业的含量。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张国平则建议,制造业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做好产业集群生态,二是做好对企业的服务,三是政府要引导搭建产学研资多方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四是要重视应用场景的落地转化。

  当前,全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稳经济、稳增长,要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探索出一条先行示范的道路。


  数读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GDP总量为59518.40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工业及制造业等)增加值24183.37亿元,同比增长2.9%。

  ●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续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1/8;规上工业企业突破6万家,高居全国第一,比2017年增加超万家。

  ●广东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877家,其中深圳445家占了半壁江山。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圳市则提出,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家。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