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香港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湾区商学院校长陈志辉教授表示:

强强联手 融入策略性“9+2”内循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GA05    作者:何咏仪

  ●陈志辉 大湾区商学院校长

  扫码看视频

  香港金融业根基深厚,《“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推动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朝着化身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方向迈进,正预示了这个获国家鼎力支持的国际城市,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最佳定位。

  陈志辉教授既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多年的市场学系荣休教授,也是熟悉金融发展的著名学者,一贯积极为社会事务出谋献策。对于在2020年再度“出山”、应邀担任大湾区商学院校长,他在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最大原因在于洞悉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命脉系于大湾区,促使他希望借此新角色,结合丰富的大学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进一步深耕以培训大湾区专才为目标的教育专业,从而对香港、大湾区以至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谈香港优势

  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记者:香港现阶段在规划完善的大湾区当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并作出最合适的定位?

  陈志辉:香港有很多特点和优势,其一是市场导向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著名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一直频繁进出内地与接通国际市场,扮演得天独厚的双循环角色;其二是建有第三条跑道的航空枢纽,待疫情过后,前程更是无可限量;其三是属于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以至逐步发展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尽握先机;加上坐拥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其国际仲裁中心的地位同样不可动摇。

  随着香港融入大湾区的内循环和大循环之中,预计可将这些优势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而立足大湾区打好根基后,就是融通全国的时候,大湾区未来必须与上海、北京及四川等不同内地城市互相连结,继续扩大协同效应。至于在融通全国后,亦要放眼世界,方能不断扩大发展空间。

  记者: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应如何结合大湾区提供的坚实后盾和助力,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全面配合国家的发展大局?

  陈志辉:我经常说香港是一个福地,幅员广大的内地市场的支持,为港人带来很多资源和发展机会。然而,现时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大多是“随机合作”,而非经过深思熟虑或长远规划,因此在这方面还有偌大的改善空间。

  就如现时经常提及的“9+2”内循环,虽然已有很多人有所作为,但放眼香港的众多优势,其实仍未做到最好。当中缺少的是策略性的结合,以达到强强联手。正因如此,暂时尚未看到大湾区与其他省市的大循环内有太多展示协同效应的“示范单位”。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香港更要联同大湾区内城市群策群力,试图发挥本身优势配合国家,国家内也有很多“高手”,要怎么将这些人拉到一起,就是下一个境界需要考虑的问题。

  谈协同发展

  “官产学研”合作成果“一加一大于二”

  记者:大湾区内各个城市怎样通过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以产生协同效应,带来更大增益?

  陈志辉:整体来说,要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应各自具有本身的策略,在寻找不同的合作伙伴时,思考如何在强强联合下,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果,背后往往涉及一个超级网络。当中包括我们经常提及的政府、企业、学界及科研机构四方加强合作,也就是香港所说的“官产学研”合作,其作用举足轻重。如果此后可将大湾区“9+2”共11个地方的4大界别互相连结,例如让某个地区的最强产业与另一个城市的优秀科研机构加以合作,就是强强联手的最佳例证。

  以香港为例,很多大学的研究属首屈一指,但这些研究项目却未必能转化为实用的产品。相对而言,如果香港的大学能与深圳的企业互相合作,在两地人才配合下,便有更大把握将这些研究成果“落地”,在厂房中实现商品化的流程。此外,一旦在生产过程中有需要融资,香港在相关领域较具优势。由此可见,大湾区融合可促成各个城市在互相配合中,各自找到最佳定位,达到水乳交融式的协同效应。

  记者:要成功实现创业创新,“官产学研”多方应如何推动和配合?

  陈志辉:“官产学研”有很多事项可以去做,当中不一定以香港为本位,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让大家可各自寻求所需的合作伙伴,作出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最佳成效。如深圳政府与香港产业合作,已可产生很多不同的项目和模式,同时更能发挥彼此的优势与潜力。

  谈人才培养

  建成大湾区商学院超级网络平台

  记者:大湾区商学院如何通过积极联系各界并加强合作,为香港及大湾区的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创业家及具潜力的企业?

  陈志辉:大湾区商学院旨在培育志在大湾区尽展所长的创业家及金融专才,并在本身的领域中具有特别优势。我们期望学生在完成课程后,仍能以校友的身份,继续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若有需要时可随时回到学校,与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相对而言,他们亦能透过各自在专业或创业中所得的经验回馈学校,形成一个优秀的群体,与大湾区商学院的超级网络平台互相配合,进一步贡献社会、国家及世界。

  记者:建立获深圳、香港及澳门三地认可的金融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对加强培训大湾区金融专才有何重要性及促进作用?

  陈志辉:由大湾区商学院联同香港电脑学会及生产力促进局共同推出的“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获香港、深圳和澳门的金管机构支持,在大湾区的“9+2”中,已有三个地理位置接近而又常有互动交流的城市通力合作,为大湾区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培育人才。由于有关资历获三地互相认证,打通很多关卡,不但加强了课程的吸引力,也有助吸引更多导师乐意参与执教,以便为三个地区同时培训人才,将“9+2”的潜能尽量发挥。与此同时,有关计划亦是“官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并成功建立了一个超级网络平台。

  谈课程设计

  以学生和地区为本,设“六个支柱”

  记者:你期望为持续推进香港与大湾区整体金融及创科领域的发展,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志辉:我有很长时间在大学执教,退休后发现要再上一层楼,必须与时俱进,促使我决心投入培训大湾区人才的新角色。根据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就大湾区商学院的课程设计和学生来源方面,我的想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设计并非以学科为本,而是以学生和地区为本,主要针对当地需要和学生的要求,并特设“六个支柱”:

  1.因时因地:确保能在大湾区以至全国融通;

  2.实事求是:即讲求实用性,在课程中引用很多当地的例子,满足大湾区高等教育中的需求;

  3.创业唯心:当社会和市场需要一种新的产业,便需要有人创业,如同“大湾区商学院”也是初创企业;

  4.科技唯识:现在科技进步、知识爆炸,某些科技对实事求是和因时因地来说特别有用;

  5.学贯中西:融通全国,亦要放眼世界,两者结合更能发挥最大成效;

  6.海纳百川:广纳他人的意见,再作决定,同时以向善的精神做生意,方能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针对大湾区人才培训,另有五大板块亦是不可或缺。包括设立核心科目、共同探讨大湾区当前的问题、提供涵盖理论与实践的创业项目、大师指导研修重点专题,以及安排学生参与大湾区考察学习之旅,环环相扣,使学生掌握大湾区领袖思维与能力。

  记者:你对有志加入金融业发展的年青一代有什么寄语及鼓励?

  陈志辉:年轻人应建立自身的优势去帮助他人,对喜欢的工作及事物,每天都要爱它多一些,并思考如何做到最好,以至可通过工作帮助更多的人。当中除了兼具宏观视野与多角度思考外,也要扩阔眼界和胸襟。切记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每个人都应该作出长远规划,预早构思下一步并作好准备,自然可以尽早把握先机,做事亦能事半功倍。

  香港经济日报

  统筹:张志慧 朱震 刘丽丽

  采写:何咏仪 实习生 吴紫茵

  视频:马锦辉 黄耀文 吴俊彪

  摄影:曾耀辉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