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一景。新华社发
8月17日上午,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
四川麻辣烫“烫”到了边疆,新疆的羊肉串“串”遍了全国。近十年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量增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3700万,是十年前的两倍多,目前仅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有近370万人,这一趋势还在发展。
如何加深流动中各民族相互交流交融的程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介绍“三项计划”,突出“融”字。
A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3700万,是10年前两倍多
赵勇介绍,三项计划分别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即引导边疆和内地青少年前往彼此地区进行研学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即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人才流动,到边疆、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即在旅游过程中让各族群众能感知中华文化,在交往过程当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增进共同体意识。三项计划由国家民委联合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实施,旨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更有力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其中,通过“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今年暑期已做完和正在做的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到内地交流有将近1万人,今年的总规模要超过3万人。
赵勇表示,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接下来,国家将以“三项计划”为抓手,突出“融”字,推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和情感上的“融”。
赵勇强调,要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大力推动民族交融,让各族群众在空间中互动、在经济方面结成利益共同体、在文化领域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社会行为中感受“处处是创业热土、处处是幸福家园”、在情感上收获幸福美满。
B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调整:更精准惠及需帮扶的学生
近年来,不少地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出现调整或取消,具体情况如何?为何调整?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张谋回应,相关调整将会使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更精准、更有效地切实惠及需要帮扶的学生。
张谋表示,针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目前共有四种情况:一是针对教育资源已相对均衡的省份,取消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如江苏省已于2021年取消了针对少数民族高考加3分的规定。二是缩小范围。如北京市和上海市,均已于2017年将适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范围缩小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地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该类考生在报考时可享受加5分的优惠政策。此外,北京市还将加分政策收紧至仅限报考北京市属高校招生录取人员。三是有的省份取消了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将加分范围缩小为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例如,湖南省自2022年起,逐步降低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分数,到2025年,以上加分均将取消,仅保留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及经国家批准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三个区域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且分值将从2022年的20分降至10分。四是有的省份将按照区域加分,区域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无论是汉族考生还是少数民族考生都会获得加分。
张谋同时指出,即使是仍保留加分的地区,加分分值也将大幅减少。我国高考中实行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和群体更好地接受教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显著提升,各省少数民族聚居情况发生变化,过去的加分政策已经不够精准。
张谋最后总结:“这一轮改革就是要更加精准地确定加分的区域、群体、条件,也就是让政策能够切实惠及那些需要帮扶的学生。”
C
驳斥“文化灭绝”抹黑: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无障碍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表示,在依法大力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中国政府充分地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自由,创造一切条件方便各少数民族同胞学习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赵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有法可依。与此同时,两部法律也明确了保障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自己语言的自由。
具体而言,在教育领域,我国在中小学都依法开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及聚居地区都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保障他们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在政治生活中,我国为少数民族群众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参与其中提供了条件,如两会中会专门印发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材料,司法诉讼中也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诉讼渠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也因地制宜开办了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
赵勇表示,支持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就是对其语言文化的最好保护。
此外,我国还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搭建了“中国语言数据库”。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于2019年底完成一期建设。2020年9月30日,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上线试运行。截至目前,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已汇聚了语保工程汉语方言调查点1284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329个。
赵勇强调,在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学习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障碍,更不存在某些西方媒体故意抹黑所称的“文化灭绝”等问题。
国家民委答南都
搭建节庆民俗文旅平台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郭建民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十年,我国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类少数民族文体活动,积极搭建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展演平台,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例如,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西藏代表团、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内蒙古代表团等全国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共计一万余人参加。
“他们大多是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学生、职工等,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郭建民介绍,各族群众在闭幕式后都赞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群众体育的盛会,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是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会。
郭建民指出,除运动会外,我国还积极举办各类少数民族文艺展演、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创作“骏马奖”评选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重大文化活动,在民族地区调研时关心苗绣、“三月三”节庆、《玛纳斯》说唱等少数民族文化项目发展,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
他最后强调,过去十年,在我国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的工作中,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五个认同”极大增强。
声音
十年间,各民族全面脱贫、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我国一直以来坚决反对民族歧视,更是绝不存在某些西方媒体抹黑的“文化灭绝”问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赵勇
这十年,我们积极推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公平公正坚持依法治理,让政策能够切实惠及那些需要帮扶的学生。——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张谋
十年来,我国制定多部法律法规,实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举办了一系列重点文化体育活动,扎实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郭建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央统战部民族工作局局长华彦龙
数据
◎收入增加
全国各族群众全面脱贫,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0.2%,民族地区的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西藏人均寿命提高了4岁。
◎铁路长度
民族八省区铁路长度十年增加了1.58万公里。
◎文化传承
各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取得新发展,建立“中国语言资源数据库”,保护传承53个少数民族的语言、22个少数民族所使用的28种文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一万多名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
◎交往融合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取得长足发展。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3700万,其中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达近370万,流动人口数量均为十年前的两倍多,“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今年的总规模预期超过3万人。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见习记者 赵霖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