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弃矿洞成网红景点,要反思的不只旅游部门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18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彭州山洪未走远,杭州矿洞又来了。日前,在舆论还在热议彭州山洪夺走多名游客生命之时,浙江省建德与桐庐交界的矿洞频频被网红博主以“避暑胜地”“撩人探险”的名义种草。媒体实地探访发现,桐庐建德网红矿洞是关停的碳酸钙矿,而在当地闻讯“第一时间……把5个矿洞的洞口全部封死”前,“也只是用铁门锁起来”。

  野游有风险,而且可能会是普通游客无法应对、抵御的不确定风险。这一点,最起码在8月13日四川彭州山洪袭来的那一瞬间,很多人都已经见识到了。由此引发社会层面对公众身边所谓的网红野游打卡地进行地毯式审视,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即时反应。从这个角度讲,杭州废弃矿洞被曝出安全隐患,在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伤亡损失之前,被当地“第一时间”进行安全处理是必要的,这算是防患于未然。

  但老实说,杭州当地这次对废弃矿洞的“第一时间”封闭,可能很难称得上“及时”,或者说本来应该更及时才对:如果没有短视频平台网红打卡的“提醒”,如果不是已经出现网友实地体验的迹象,废弃矿洞被采取措施的概率会有多大?按照《矿产资源法》要求,关闭矿山“必须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采掘工程、不安全隐患等资料”,而在对应的法律实施细则中,要求矿山企业在关闭矿山报告批准后,完成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等工作。即便是前期勘测,也要求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按照当地有关人员的说法,涉事矿洞在被网红博主“种草”之前,基本处在关停状态,而在2007年“采矿权收归国有”后获得采矿许可的企业,断断续续直到2019年才关停涉事矿洞。虽然后续仍有部分勘测工作,但“这些矿洞也只是用铁门锁起来”。既然是防患于未然,就有必要深究:已经事实上关闭多年的矿洞,是否依法经过了矿山闭坑程序,当地有关部门对矿山闭坑的事项监管又是否扎实履职?“闭坑后是否封堵到位”关系到的,不光是网友会否轻松就能以身涉险的问题,也与采矿行为是否完全停止有关——而这恐怕就是安全生产问题了。

  到目前为止,当地矿山安全监管部门、涉事企业对此均未给予回应,而这恰恰是最不应该被疏忽的细节。“也只是用铁门锁起来”的废弃矿坑、游客可以轻松扒开进去的矿坑封堵,恐怕才是更为严峻的安全隐患。

  应当看到,野游在各地持续热络的背后,是公众基于价格考虑对一些“未被开发景点”的口耳相传,是另一些“景点正规军”票价的莫名升高——“圈个地方就收钱”并非个别现象。野游问题的公共治理,不能仅寄希望于突发安全事故的惨烈警示,而需要包括监管部门、社交平台、旅行从业机构的各司其职。野游景点的出现,往往还不是旅游主管部门一家的“门前雪”,特别像此番杭州矿洞这样的废弃生产场地,其后续的遗弃、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都应当是多部门协同对接的系统工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说履职不力,都可能带来类似“工业遗迹”的种种隐患。

  同时,短视频平台也需要反思对各种野游景点的推荐,不仅标签不能再加、专题不要再做,而且也有责任向普通用户警示野游风险,向监管部门反馈问题线索。

  废弃矿洞被作为网红打卡景点的事,远不是洞口被后知后觉地封上、游客被劝阻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公众能否不去野游也可以共享平价的旅行体验?今日的野游地在基本的安全改造和日常维护后,是否还能继续成为免费向人们开放的景点?再或者,各种景点的门票如何才能变得更亲民?而有关部门对“工业遗迹”重新回到公共视线的一系列评估、监管,如何才能既积极有为,又真正防患于未然?……围绕杭州废弃矿洞的讨论,当不止于休闲旅游的公共价值,还有一连串对监管缺位、治理协同的衍生追问。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