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鲜第一股”失速,苦生意里如何避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06日        版次:GA02    作者:刘远举

  街谈

  据媒体报道,7月28日,一则每日优鲜内部聊天记录在网上热传。此前一天,员工都放假在家,理由是办公室空气清新设备故障,不料到28日,公司线上会议宣布,每日优鲜整体解散。随后每日优鲜官方宣布,关闭了30分钟送达的极速达业务,不少消费者也反馈无法下单。种种迹象显示,每日优鲜的确陷入困境了。

  生鲜零售是一门苦生意。相关行业报告显示,生鲜行业平均毛利为15%。但生鲜供应却非常复杂,涉及从田地到餐桌的全供应链,从匹配需求、采购、配送,甚至包含生鲜的事先处理。整个过程,非标准化、需要控制的因素多。用数字技术对生鲜供应进行改造,需要对全链条进行升级,投入大,履约成本高,毛利率低,盈利难。

  越是苦活累活、复杂的活,对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越高。这就要求每日优鲜放缓脚步,精细化打磨供应链、做好内部组织建设,有了队伍才能打硬仗,干苦活。可惜,媒体报道显示,每日优鲜为了开拓市场,选择了快速扩张和大规模营销投放,不断消耗公司资源,最终面临严峻挑战。

  从疫情保供的情况来看,生鲜零售本身具备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消费需求。2022年疫情反复,消费者购物线下需求转线上,生鲜零售成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更是凸显出生鲜零售的保供和促销费等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即便在平时,生鲜零售行业更快的配送,也促进了消费。更现代化、更标准化的从田间到餐桌的流程,也从根本上提升了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这种现代化的配送体系,虽然是从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但在关键时刻,却能成为一种国家力量。所以,国家对于行业也有诸多政策支持。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提出,要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加快建立健全生活物资保障体系,畅通重要生活物资物流通道。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

  数据显示着整个行业向好的局面: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3117.4亿元,同比上升18.2%;2022年疫情反复,消费者更倚重线上购买生鲜,与2021年相比,65.4%的消费者消费频次增加,51.6%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增加。生鲜电商成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预计2023年,生鲜电商将会进一步发展,有人预计整个中国的市场规模将达4198.3亿元。

  所以,完全不必因为一家之成败,过度解读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经济环境。某种角度看,企业兴衰是市场经济的成本。市场的成本是显性的,资本烧钱,每天亏损以亿计算。显性的东西,往往会让公众产生感性的认知:市场竞争太浪费了,或者觉得某个行业出问题了,觉得应该转向计划经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行业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行业向好,企业有兴衰,本就是市场常态。

  当年的VCD大战,仅仅1995年一年国内就多了七八十家VCD制造厂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VCD就有了一个上百亿的市场,小霸王、爱多、步步高、新科、万燕,无数品牌逐鹿中原。到后期,很多品牌都没落了。但VCD大战带动了产业链发展,锻炼了人才,富士康这样的巨头才能在大陆落地,华为、小米才可能出现。1990年成立的步步高,最后成了现在的OPPO、vivo。

  人的成长,总是要摔跤的,行业也是如此。那些失败应是前进的避坑指南,而不是写着“此路不通”。 □刘远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