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据媒体报道,近日公布的河南本科一批征集志愿院校分专业名单显示,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吉林大学土木类专业计划未录满,分别有计划余额1名、8名。此外,在安徽,安徽建筑大学相较于2021年理工类招生的投档最低分排名由58650名后移至96517名,这所大学正是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
名校出现招生断档,让一些人得出了“土木专业遇冷”的论断。实际上,这难免以偏概全。一方面,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差异鲜明的国度里,一个省份的招生情况并不能代表学校整体招生情况;另一方面,高考志愿填报具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有些考生没有填报土木专业并非不够喜欢,而是害怕掉档。名校断档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多所名校都曾经出现过录取分数线爆冷的特殊情形,对此不能进行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
不过,土木专业在少数省份出现招生断档,个案背后透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值得讨论和思考。说到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名校土木专业招生断档也折射出部分人的“意义之网”的转变。行业状况、从业人员的生存生态、熟人圈子的看法都会影响考生及家长的专业选择。
专业关系就业,就业关系到社会流动,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对直线型上升的渴望,对“争上游”的孜孜以求,让许多人秉持“实用主义”。在他们看来,毕业之后好找工作、能拿高薪的专业就是好专业。“以财富论英雄”,单一、片面的评价标准,让一些专业被污名化;被歧视的除了中文、哲学、考古学等冷门专业,还包括生物、化学等所谓的“天坑”专业。
每个考生和家长都想实现理性的“最优化选择”,这显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毕竟,行业兴衰有周期性,如今“遇冷”的行业将来或许会迎来新机遇;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没有绝对的界限,冷门专业也有机会“逆袭”。土木专业从昔日的火爆到如今的“被嫌弃”,本质上还是功利和短视的产物。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理应是一个有“才”无类的社会。事实上,许多人都做着和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很多工作考量的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要是自己热爱的、感兴趣的专业,努力把它学好,将来都可以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哪怕有一些毕业生过得不尽如人意,也并不意味着“学土木专业无用”;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得失成败过多地归咎于所学专业,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变现受阻,就觉得“学土木无用”。
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需要保持笃定的价值信仰和强大内心;吐槽土木类专业固然不少,那些过得好的人却往往很少出来“秀”。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契合自己的专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价值实现通道,要少些趋之若鹜,多些发展思维。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