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举行发布会介绍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

高校集聚超四成两院院士 专利转化金额近90亿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21日        版次:GA14    作者:宋凌燕

  为支撑科技冬奥举办,浙江大学保障“冰丝带”安全运行。 新华社发

  7月19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会上介绍,十年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效显著。

  高校R&D拨入经费

  十年累计上万亿

  雷朝滋提及,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同时,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

  高校牵头建设了超60%

  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近三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高校专利授权量

  十年增幅达346.4%

  雷朝滋表示,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还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加快培育。

  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此外,十年来,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

  焦点

  川大、厦大分别牵头的两款新冠疫苗

  已在国外完成三期临床研究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贡献卓越,比如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有力支撑科技冬奥成功举办等。

  雷朝滋举例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快速响应,数十所高校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目前已联合企业研发出新冠病毒检测产品百余款;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团队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在缩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疗效;高校在5条新冠病毒疫苗技术路线上开展攻关,其中四川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牵头的两款新冠疫苗已在国外完成三期临床研究。此外,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浙江大学牵头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方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牵头承担了40%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攻克种业技术难关。

  此外,为支撑科技冬奥举办,清华大学主导设计了“雪如意”大跳台,浙江大学保障“冰丝带”安全运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支持建造“最美、最快的冰”,哈尔滨工业大学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华丽变身,东华大学让冬奥会火炬能够“飞扬”起来,北京理工大学打破冬奥电动客车的低温禁区等。

  清华大学将加快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研发与上市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会上介绍了该校如何开展新冠疫情科研攻关。

  曾嵘谈到,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布局组织了18支科研突击队。由自主科研计划启动了紧急支持,校基金会设立了“春风基金”给予持续支持。

  曾嵘指出,两年多来,清华的抗疫科技成果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应急管用的成果,部分成果已经服务于抗疫一线,比如张林琦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组合药物,去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上市。今年7月7日,首批抗体药物也实现了商业放行,已进入医院。

  清华大学医学院刘鹏、药学院白净卫、生命学院王建斌团队完成了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实现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场馆内的现场应用。

  今年随着科技抗疫进入新阶段,曾嵘介绍,清华大学通过专家调研访谈确定了未来科技抗疫的几个重点方向:一是更快速准确的感染检测技术;二是更高效的流行病学调查方式;三是防感染效果更强的疫苗技术;四是低成本有效药物的开发技术;五是疫情防控社会效应评估技术。学校也在多渠道筹集资金,长期稳定支持科技抗疫工作。

  曾嵘提及,目前,清华大学药学院何伟教授和化学系刘磊教授团队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智能新药研发跨院系合作团队,助力中国药物研发迈向原始创新时代并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加快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与上市。此外,学校还将大力支持抗疫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及时促进成果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