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正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
经过修复的铜镀金珐琅楼万寿无疆内有升降塔钟。
今年7月3日,备受瞩目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914件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精心遴选的藏品南下大湾区,为观众讲述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技艺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广东工艺贡品,清代广府工匠在宫中造办处完成的佳作,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与粤港澳地区文博、文化交融互动的珍贵藏品……穿行在展厅中,满满的“故宫珍宝湾区回忆”扑面而来。而这批国宝能与大湾区观众顺利见面,离不开一群文博人的长久努力和默默付出。
回忆
“回流”文物的曲折往事
6月中旬的香港,天气酷热,一批批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文物陆续抵达。尽管对这批文物档案已经非常熟悉,但当看到文物开箱露出“真容”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蒋得庄还是止不住地兴奋。一件清代牙雕渔家乐图笔筒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件笔筒工艺细致入微,深浅浮雕数层,外壁还刻有乾隆题诗,种种细节表明这件作品出自当时宫廷牙雕工匠黄振效之手。
有专家曾考证发现,清代内廷等级森严,如果没有皇帝的恩准,工匠不能在作品上私自留下自己的名款,但是黄振效等牙雕匠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得到乾隆皇帝的垂青,拥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蒋得庄从这件牙雕入手,用趣味科普的文字,在《紫禁万象——故宫文物的故事》一书中还原了这位广东工匠精彩的宫中经历,并由此发掘出数百年前故宫与岭南地区存在的联系。
据记载,康熙年间清宫开始设内务府造办处,征集、选拔各地能工巧匠。18世纪时,大概有70名广东工匠通过严格的考核进入宫中,奉命制造各种器物、日用品、艺术品等,以木匠、珐琅匠、牙匠的人数最多。
“其实,香港和故宫在历史上早有渊源。”蒋得庄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参展文物《烟江叠嶂图》,这幅明代名画在清朝时被收藏于紫禁城中。清末时局动荡,故宫部分文物遭到变卖流落民间,并于上世纪50年代辗转流入香港,其中就包括这幅《烟江叠嶂图》。
为此,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秘密成立“香港收购小组”,成员中有许多香港本地收藏家,他们出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在数十年间紧急回购了众多珍贵文物,只收不卖,为防止故宫文物流失作出巨大贡献。
邂逅
与“太平有象”的惊喜重逢
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筹建之初开始,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就一直密切关注着项目的进展。7月3日,香港故宫文博馆开放首日,她在官方宣传资料中惊奇地发现,展厅中有一对正在展出的珐琅对象看起来非常“眼熟”。
“这就是3年前到广州展出的那对錾胎珐琅太平有象!”曾玲玲翻开一本“匠心神巧——广作特展”的策展手记,指着其中一张图片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在这个由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4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广州的策展团队从故宫中挑选了16件/套当年从广东进贡或是由宫中造办处粤籍工匠生产的艺术品,其中就包括这对体型庞大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
“象背上驮着宝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的是国家太平,人民富足平安。”曾玲玲说。据故宫专家李永兴提供的档案史料,1776年,两广总督李侍尧把这对“太平有象”进献给了乾隆皇帝。此后200多年间,它们从未离开过北京城。
直至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它们才第一次结伴“出宫”,回到“家乡”——广州展出。
修复
故宫所藏古钟表中至少一成是广钟
今年初,北京故宫古钟表修复师亓昊楠开始着手修复一件即将赴港展出的广钟——铜镀金珐琅楼万寿无疆内有升降塔钟。
所谓“广钟”,是指清代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在广州生产的自鸣钟。经过近半年极为精密的修复工作,这件塔钟重新恢复了运转。每逢正点,在塔钟的最高位置,可以见到一个人偶缓缓出现,手中的对联逐渐舒展开来,写着“万寿无疆”4个字。
亓昊楠的师傅,就是凭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而被大众所熟知的故宫古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和英国钟表相比,广钟个儿比较大,功能复杂,玩偶比较多,带有表演功能,修复起来难度更大。”王津粗略估计,目前故宫所藏古钟表中有至少10%是广钟。
他曾经听老师傅提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宫有一批广钟被调拨回了广东,考虑到地方上缺乏专业修复人才,当时都是挑一对钟表中完好的那件送回去,把残缺的留在故宫慢慢修复。
2019年故宫钟表馆开放演示区,其中有一件广钟展品,原先保存状况并不好,3个玩偶构件都缺失。上世纪80年代,有修复师给缺失的位置安了小佛手作为替代,但在王津看来,“总觉得有些遗憾”。
2007年,王津在广东省博物馆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这件广钟的“另一半”,而且造型完好、非常完整,3个玩偶都能看清准确的样貌,正好给留在故宫的广钟修复提供了参照。
期待
故宫钟表能更多与大湾区观众见面
这些年,为了帮助调拨到地方的钟表“延年益寿”,故宫的钟表修复师们也会定期到各地博物馆对这些古钟表进行保养。
王津第一次出差就是到广州修广钟。1982年12月,已经入行5年的他跟着师傅、师姐一行4人来到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他记得当时条件非常有限,修复组在一层大厅的右侧拉了一个屏风作为隔断,后面摆上两张写字台,就成了临时修复区。
为了方便,他们没有下山住宾馆,就住在后山墙底下。“南方冬天真的特别湿冷,我们一边住,一边修,花了大概两三个月,赶在春节前,才让6件钟表都恢复运转。”王津说。
或许是对广州有着特别的情愫,时隔40年后,王津计划于今年底带着徒弟再来广州。“去年,故宫博物院和广州博物馆共建了钟表联合修复基地,所以这次我们会带着广州博物馆的一名年轻修复师一起,对这批故宫调拨的古钟表重新进行修复、保养,恢复它们的功能。”
这些年,王津也频繁到香港、澳门等地参加学术交流。他记得2018年底,故宫在香港科学馆举办了一个大型钟表特展,其中广钟就有60多件,一大批观众守在展示区,就为了欣赏每两个小时一次的定点钟表表演。
“粤港澳的观众对故宫钟表的喜爱度非常高,可能与历史上这里是开放口岸有关,他们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多,广钟大部分都是在广东制作后送入宫中的。”王津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放后,他最期待的事,就是未来故宫钟表能有更多机会和大湾区观众见面。
钩沉
回购珍贵文物 只收不卖
清末时局动荡,故宫部分文物遭到变卖流落民间,并于上世纪50年代辗转流入香港,其中就包括明代名画《烟江叠嶂图》。为此,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秘密成立“香港收购小组”,成员中有许多香港本地收藏家,他们出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在数十年间紧急回购了众多珍贵文物,只收不卖,为防止故宫文物流失作出巨大贡献。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