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手机端成为许多用户办理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这也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假冒金融类App诈骗由此大行其道,受害者维权艰难。
这些仿冒的“李鬼”式App,通常以相似的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再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7月1日,国家反诈中心还公布了一批经常被假冒的App名单和典型案例。名单显示,排名前十位的被假冒App名称依次为京东金融、有钱花、拍拍贷、马上消费金融、360借条、宜人贷借款、海尔消费金融、平安好贷、易开花和东方财富。其中,已发现打击假冒京东金融App高达5677个,假冒有钱花和拍拍贷App的数量均超过1000个。
提醒用户慎防被骗当然很重要,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用户万分小心,仍有可能落入陷阱。首先,被仿冒者大多为有官方背景或大企业背书的金融App,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这样反而容易让追求低风险偏好的非高危被诈骗群体成为受害者。其次,在反诈提醒中,对于类似骗案最常见的提醒是,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但其实,在正规平台上直接搜索也可能下载到“李鬼”式App。例如,在一个司法判例中,肖某2019年7月在华为应用市场下载了一款名为“黄金期货交易投资”的App,当月通过App跳转支付页面被骗转账10.8万元,但2019年8月,广州期货公司发布声明称从未开发“黄金期货”应用,随后华为应用商店在其要求下撤下了该应用。更何况,即使是在正规平台、非仿冒金融App甚至是线下村镇银行,以为的储蓄或储蓄类产品也可能最终是理财产品甚至被非法转移,这完全是在普通用户防御能力范围之外的诈骗手段。
网络金融诈骗防不胜防的另一个侧面,是受害者维权极为艰难。由于这一类诈骗涉及App开发、应用商店、通信社交、借贷支付等多个环节,又涉及知识产权、公安、金融监管等多个执法部门,很容易遭遇推诿扯皮。立案已是不易,追讨损失更是难上加难,但这样的现状不应一直延续,更不该见惯不怪。
实际上,用户不应被寄予过多辨别真假的期待,监管部门有提供安全可靠的市场以供用户交易的责任,亦有为受害者追讨损失的责任,这些都包含在维护用户合法权益的职责之中。
目前,为用户追讨损失方面还应有更多作为。在上述案例中,肖某起诉华为终端公司和广州期货公司进行索赔,但法院认为肖某通过假冒App转账进行非法场外黄金期货交易是造成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由此产生的损失应自行承担。现实中,很多被仿冒的公司只是出声明或要求平台下架App,只有少数企业和警方合作,平台也多是被投诉后才下架,是否尽了背调审核责任尚需打一个问号。更重要的是,对于大量受骗案例,应有明确的标准,本人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应当是比较少的,那么,什么情况下平台、相关金融机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多少百分比的损失,都应该有明确且细致的说法。
在帮助消费者维权追回损失资金的同时,各有关监管部门应尽可能地提前介入,以阻止更多骗案发生。否则,依靠事后追溯终归是“补牢”之策,亦难以追回资金,当然,这需要各部门形成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无论如何都应尽快行动起来,防止更多人受骗。
网络金融诈骗猖獗,不止于仿冒App一种。用户提高警觉只是减少骗案发生的一部分,监管部门的最主要责任不在提醒,而在于帮助受害者厘清案情追讨损失,并及早介入,减少骗案发生,这样方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责,切实保护用户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