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据其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向纵深推进,七年来,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现在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而建立督察制度,正是其中的关键一招。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环保督察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堪称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2015年底试点至今,督察工作始终坚持动真碰硬,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牢固树立了制度的刚性和权威,也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对经济社会向绿色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翟青副部长既披露了环保督察工作的现状,也就媒体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为什么有一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而督察进驻一个月就能发现这么多问题?”
对于关注环保督察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吸引力而且肯定会引来热烈讨论的问题,富有代表性。翟青坦言,在此之前,从事环保督察工作的同志经常听到类似的提问,“当地一些领导同志对部门的同志说,你们怎么发现不了,人家来了一个月为什么就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性质还很恶劣。”
从事环保督察工作的同志同样没有“火眼金睛”,他们靠什么去发现督察的线索?
首先,当然与工作的方式方法大有关系。据翟青披露,督察进驻虽然只有一个月,但事实上,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梳理线索、征求意见、暗查暗访……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而且还要学习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正因为督察工作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才能看到真问题。
从事环保督察工作的同志看起来总是比一般人更犀利更敏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翟青表示,“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进驻前,就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
环保督察制度试点以来的一系列大案可以雄辩地证明上述观点。无论是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野蛮开采,还是海南违规围填海、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和腾格里沙漠污染,群众的投诉举报和媒体的舆论监督都为环保督察的介入提供了坚实依据。
“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有关部门披露的数据背后,是人民群众对环保督察工作的高度信任,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厚重责任感。
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什么成为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法宝?很简单,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好坏最能感同身受,也最不容易被其他利益因素所干扰。
“手中投诉信箱的钥匙,就是人民群众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督察人员如是说。依靠人民群众和督察人员的这种“双向奔赴”,可以相信,没有发现不了的问题,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