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
南海之滨、桑浦山下,汕头大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走过40年的办学路。作为一所年轻高校,汕头大学秉承“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理念,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输送人才,贡献“汕大力量”。
“汕大的40年确确实实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先机,并在每一步发展中都落到实处。”近日,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说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身处粤东地区的汕头大学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湾区。东海岸新校区的启用也推动汕头大学加快形成“东拓西进 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郝志峰认为,踏上新征程,寻找并把握住属于汕大的原生动力是学校继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篇章,向“双一流”大学目标奋力迈进的重要前提。
无论何时都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南都:在人才培养方面,汕大是如何不断提升育人“成色”,取得怎样的成绩?
郝志峰:首先是立德树人。不管是办学之初,还是办学最艰苦的时候,抑或是办学兴旺之时,汕大都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我们出台《汕头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书院制改革完善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方案》,优化双院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探索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通识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提质增效推进研究生教育,发挥导师引领作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切实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创新创业态势良好,创新创业培育链不断完善,整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举办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会,推动创业项目转换为创业实体,多举措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是汕头大学的根本战略。我曾提出“12265”计划,即设立“一大目标”、沿着“两个方向”、采用“两个方法”、实施“六项开拓”、实现“五新发展”。“一大目标”是要冲一流、成为“双一流”大学。“两个方向”是引领产业、工业,引来“牛人”。“两个方法”是有比例,即谈绩效、讲份额,有时间表。“六项开拓”是开拓科技创新驱动力、开拓成果转化成功率、开拓师资结构调整与人才评价改革(体制机制)、开拓教学模式探索、开拓文科发展思路与突破、开拓校地合作关系。“五新发展”就是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转变、思考新的突破、走出新的路径、实现新的跨越。
去年是丰硕之年,汕大学子在多项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奖项。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范晓琳、黄颂华、陈铿的作品《利用金属多氨唑框架材料封装荧光分子实现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传感》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文学院黄绰彤获“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写作总决赛一等奖。
今年,在第63届“Philip C. 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国际赛上,汕头大学代表队以全国总冠军身份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轮比赛,与哈佛、牛津等160余所世界名校同场竞技,成功晋级全球32强淘汰赛。
南都:带着“冲一流”愿景,汕头大学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郝志峰:汕头大学目前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有5个(临床医学、化学、海洋科学、数学、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8个(基础数学、化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海洋生物学、生物学、药理学)。高水平的学科将会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和特色发展。
同时,汕大积极参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2018年11月,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在汕头大学挂牌成立。海洋学科积极融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建设工作。2022年1月,汕头大学成为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依托管理单位,双方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将携手进一步推动绿色精准催化剂、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化学化工装备、高端功能材料、药物绿色合成领域的技术发展。
构建“东拓西进,一体多翼”办学格局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潮中,汕头提出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积极融入湾区建设与发展,汕头大学又是怎么做的?
郝志峰:围绕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的发展,汕头大学做了充足准备。在广州成立了汕头大学(广州)归谷商学院,在佛山成立汕头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在深圳跟坪山、龙岗、光明合作。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珠三角工作,最大的生源地之一是佛山,这也是我们能为湾区建设做的一点努力。
与香港高校、学者也有诸多合作,比如汕头大学医学院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合作成立了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是一所由香港中文大学和汕头大学医学院联合管理的眼科医院,近期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成为汕头市首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汕大与生俱来的基因在我们和湾区高校的互助互补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都:立足汕头、扎根粤东、融入湾区,汕大正在构建“东拓西进,一体多翼”办学格局,扩大办学格局的汕大将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郝志峰:“西进”方面,汕大已经在佛山、广州、深圳布局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大批贴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东拓”则是指建设位于东海岸的新校区,未来将达到在校生2万人规模,相当于在汕头东边再建一所“汕大”,给学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从学校角度思考,建设新校区是一次在腾挪当中跨越的机会。建设新校区对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学科差异化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很多学科在老校区难以找到突破口,但或许能在新校区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到东校区办学实际上是学校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行为。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有气魄有眼界,充分发挥出汕大办学优势,优势专业、优势学科重点突破,以此来带动整体发展,迎接元宇宙、数字孪生、灵境技术等带来的新挑战,服务汕头“三新两特一大”发展格局,融入汕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行业、工业、企业、领域。
找到发力点,跟广东和汕头的产业相结合
南都:去年,汕头大学刚步入不惑之年,作为一所年轻高校,汕大将如何走好下一个40年?
郝志峰:面对新发展阶段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找到我们的原生动力,这也是我这一年多来在思考的问题。
投入,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找到发力点和突破口。我认为,其中一个突破口就是跟广东的产业、汕头的产业做结合。去年年底举行的汕头党代会在报告中聚焦“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 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主题,提出八个“坚定不移”。这对于汕大来说是一个信号,汕大能否在这轮建设中跟随广东省“1+1+9”的工作部署,在广东省东西两翼经济发展规划中把握机遇,做好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十分重要。
另一个突破口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怎么样引来牛人,留住牛人,并且把牛人团队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第二步。
面临着新的40年的考验,我们要把握住这两个突破口或者说抓手,跟广东、汕头的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让我们的学科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形成差异。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李梓毅 孙小鹏
通讯员:李倩彤
图片: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