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生、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亚军康可(Cameron Patterson)
“习近平主席夸奖了我的朗诵和普通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当时的开心和激动,我至今记忆犹新。”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生、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亚军康可(Cameron Patterson)日前向南都、N视频记者忆起多年前的那天。
2015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康可作为孔子学院学生代表,上台朗诵了由习近平主席多年前填词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获得全场掌声。
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毕业,康可一直跟随父母在中国度过,先后在广东湛江等多个城市生活学习。在这期间,康可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交到了许多要好的中国朋友。大学毕业后,康可回到高中母校英国卡迪夫公学,担任该校国际部的中国项目专家,几乎每年寒暑假都会邀请数百名英中师生到两国游学。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见证者,正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康可,日前以兼职成员的身份加入该校孔子学院,希望能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分享给更多正在学习中文的学生们,鼓励他们成为下一代英中友谊的使者。
“从诗词中感受到无私奉献的精神”
南都:请向我们介绍一下2015年的那次会面。
康可:我在学校孔子学院老师的建议下参加了当年的“汉语桥”比赛,并获得欧洲赛区冠军和总决赛亚军。我也由此收到代表孔子学院的学生为习近平主席作汇报演出的邀请。得知消息,我非常兴奋。
我朗诵时,习近平主席就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与我只有两三米的距离。我特别紧张,全程不敢看他。表演结束后,他幽默地夸奖了我的朗诵和普通话,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当时的开心和激动,我至今记忆犹新。
南都:为什么想到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
康可: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毕业,我一直在中国生活。其间,我从课本上了解到焦裕禄,又去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焦裕禄带领兰考百姓治沙、带病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后来孔子学院的老师告诉我,习近平主席多年前也填过一首有关焦裕禄的词,我便找来反复诵读,一句一句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这首词中,我感受到他与焦裕禄的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秉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心为人民服务。
南都:这段经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康可: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和爱戴。那天仪式开始前,会场里的人原本都各自低语,习近平主席一走进来,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注视着他所在的方向。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他亲切、平易近人,让大家几乎忘记了他是一位大国领袖,觉得他更像是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这段经历在为我带来许多成长机会的同时,也让我决心致力于促进两国学生交流。大学毕业后,我就回到了高中母校——英国卡迪夫公学,担任该校国际部的中国项目专家。几乎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邀请数百名中国师生来英游学,也会组织英国学生到中国去参观学习。
“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我大受震撼”
南都:请介绍一下你在中国生活的经历。
康可:我的父母都是外教。2003年,我父亲前往中国,在一所小学教英语,因为喜欢那里的生活环境,就决定把我也带到中国读书。初到中国,我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但父母坚持送我去普通学校,而非国际学校读书。我常常是全校唯一的外国人,这对我学习语言和融入当地文化十分有利。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中文水平不断提高,和许多同学成为朋友,至今仍保持联系。
我先后在山西大同和江苏连云港度过小学生活。后来因为我母亲喜爱中国南方的气候,我们又搬到了广东湛江。直到上高中前,我才跟随家人回到英国,在卡迪夫公学继续完成高中学业。
南都:对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你有怎样的体会?
康可:其实在父亲接我去中国之前,我在英国的小学校长对此十分不解,当时英国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普遍有限,也没人料到中国的发展变化会如此迅速。仅仅几年后,当我再次回去见到他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还对我母亲说,学习中文在未来一定大有用处。我想这恰恰印证了,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
毕业后我多次前往中国,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那里的变化让我大受震撼,尤其是公共交通。记得小学时从连云港到湛江,我和父亲要坐30多个小时没有空调的绿皮火车。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将全国大小城镇串联一体,极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2019年,我还回到了初中母校——湛江二中港城中学。在新建的校舍中,我见到了许多曾教过我的老师。当时的班主任告诉我,在我离开后,老师们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从参加“汉语桥”比赛到有机会在习近平主席面前朗诵中文诗词,他们都为我感到高兴和骄傲。那天,我与二中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交流中,他们的热情与活力再次让我感受到了熟悉的初中生活。
“鼓励更多学生成为英中友谊的使者”
南都:你在“汉语桥”的比赛中表现很亮眼。
康可:英国是最早启动“汉语桥”比赛活动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举办。上大学时,我在孔子学院老师的介绍和推荐下了解并报名参赛。其实对于自己的中文水平,我一直很有自信,只是不太擅长才艺表演。因此在英国参加初赛时,我灵机一动,将在中国学习的书法与单口相声结合在一起,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
参加决赛的那个夏天,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们一同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暑假。借着参加比赛的机会,我们去了许多一直想去却没机会去的地方,其中云南大理古城风貌深深吸引了我。2017年,我用在“汉语桥”比赛中赢得的奖学金前往复旦大学留学,除了继续学习本专业物理,还接触了外交关系等课程,收获颇丰。
在我看来,“汉语桥”是一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它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国籍、信仰的年轻人汇聚一堂,相互交流。比赛终会结束,但选手会把在中国的美好经历带回国,让故事不断延续。
南都:你如何看待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
康可:此前我一直在学校的孔子学院做志愿者,协助举办活动或接待来宾。我们教本地学生学习中国书法、古筝、诗词朗诵和中国功夫……还会定期在镇上举办一些活动,邀请附近的居民体验、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久前,我正式成为了孔子学院的兼职成员。我希望能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分享给更多正在学习中文的学生,鼓励他们抓住去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经历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最终成为下一代英中友谊使者。我始终相信,只有沟通交流才能相互了解。
近年来,中国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毕业后我多次前往中国,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那里的变化让我大受震撼,尤其是公共交通。记得小学时从连云港到湛江,我和父亲要坐30多个小时没有空调的绿皮火车。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将全国大小城镇串联一体,极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康可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实习生 于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