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东部署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打好“三板斧”反击生物入侵

完善250个植物疫情监测点 建立薇甘菊等防控体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28日        版次:GA15    作者:综合

  薇甘菊被称为“植物杀手”,在我国没有天敌,一茎节每天可生长近20厘米。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今年初,广东全面启动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的外业普查。近年来,广东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力度。广东省制定并出台了《广东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列入了广东省重点关注的生物领域重大风险。

  强化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强化检疫审批监管,积极构建外来入侵生物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广东打好“三板斧”,反击生物入侵。

  A

  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今年3月29日,广东省林业局召开广东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座谈会时介绍,广东省普查技术团队组织了昆虫、病害、有害植物、脊椎动物方面专家20多人,组成9个森林草原普查组、9个湿地普查组,设置58个森林草原和32个湿地调查监测点,普查路线基本覆盖全省21个市100多个县(市、区)。

  团队计划通过3年的普查,进一步摸清我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构建外来入侵物种信息资料库,为研判我省外来入侵物种扩散趋势,科学防控外来入侵物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会议强调,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是一项关系国家生物安全的基础性调查工作。我省是外来入侵物种多发频发的省份,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红火蚁、红棕象甲等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着我省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2021-2023年,我省部署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省林业局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组,制定印发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普查技术方案和38种普查参考名录和图册,搭建了全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人员网络,普查工作正有序开展。

  B

  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联防联控

  近年来,广东省制定并出台了《广东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列入了广东省重点关注的生物领域重大风险。广东省成立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指挥部,集中统一指挥全省重大植物疫情(如红火蚁、草地贪夜蛾、福寿螺等)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统防统治。

  强化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是广东省祭出的“第一板斧”。广东省共完善了250个重大植物疫情阻截监测点设施装备,重点加强针对红火蚁和水稻、柑橘、香蕉、瓜类等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普查,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广东省没有发生草地贪夜蛾大面积连片成灾现象,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作物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下,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强化检疫审批监管,是广东省祭出的“第二板斧”。广东省每年开展国(境)外农作物种苗审批超1500批次,近五年年均引进种子超15万吨、苗木超2000万株。

  此外,广东省还积极与省内各口岸海关动植物检疫部门合作,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等科研院校,在风险较高的植物疫情阻截带和国外引种种植基地对作物进行定点监测。建设了广东区域植物检疫隔离实验场,对境外引进风险较高的种子、苗木进行隔离试种和检疫鉴定。

  积极构建外来入侵生物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是广东省祭出的“第三板斧”。广东省建立了多个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团队,如农业农村部广州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省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控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红火蚁、福寿螺、桔小实蝇、薇甘菊、飞机草等防控理论与技术体系。

  C

  积极推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立法

  目前,广东拥有多位农业农村部外来生物入侵预警和风险评估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建了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植物重大灾害预警与综合防控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华南地区外来物种福寿螺的入侵机制及防控策略研究)、农业农村部基础性长期性专项(水产外来种调查监测与风险评估)等重大项目资助。

  全省多个单位共同完成了“境外监测与指导防控、口岸检验与检疫处理和境内应急防控”“新发重大入侵病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全程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重大入侵害虫红火蚁种群控制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重大成果,为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外来入侵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立法,出台广东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条例,提出广东重点管理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那些让广东人不堪其扰的外来入侵物种

  福寿螺 最近广东多地出现 体内寄生虫多达6000条

  福寿螺目前已扩散到广东省全境21个市区,危害面积达数千万亩。在惠州江北的一处公园湖边的地面上,露出水面的石头和植物茎叶处都能看到许多桑葚般大小、粉红色的不明物体,这些粉色物体正是福寿螺的卵聚集而成的。

  福寿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呈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卵块可达千粒以上,远看像朵粉红色的“花”,是个不折不扣的“蛇蝎美人”。有市民说,好多鱼塘都有福寿螺,福寿螺有没有毒?能不能吃?

  福寿螺原产于美洲,上世纪80年代,福寿螺被当成可食用的经济型螺类引入我国后,迅速适应我国本土环境,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它们在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下,繁殖能力惊人,每只螺一年能多次大量产卵繁殖;成螺即使在无水和无食物的恶劣条件下,也能以休眠方式生存下来。

  湖南汉寿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专家说,近年福寿螺高发的稻田,幼体福寿螺每亩密度最高能超过10万只。一些地方已经将福寿螺灭杀、清理工作常态化,防治任务很重。

  汉寿县沧港镇新兴社区种粮大户刘志军说:“去年我家200多亩田,有170多亩发生福寿螺灾害,有的稻田每平方米能找到20个成螺,几天时间就能把田里的禾苗吃得一干二净。”

  目前,福寿螺已经被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不仅是农作物以及水生生物的“杀手”,而且对人类健康也具有较大的杀伤力。

  曾经有专家对福寿螺进行过实验,发现一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可以多达6000条,未煮熟食用后,轻则发烧拉肚子,重则危及生命。

  随着气温升高,最近在广东多地出现福寿螺泛滥的现象,疾控专家提醒,对于福寿螺,不要轻易触碰。

  惠州市疾控中心寄防消杀科相关人士提醒,尽量不要让小朋友触碰和把玩福寿螺,外环境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很多。

  “小强” 不吃不喝能活一个月

  让广东人深恶痛绝的“小强”蟑螂其实是外来入侵物种。据《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披露,“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分别原产非洲和南亚,能够携带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沙门杆菌等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菌,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

  “美洲大蠊”别名蟑螂、蜚蠊等,原产于非洲北部,可能是在贩卖黑人时期由非洲带入美洲。美洲大蠊在中国各省市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美洲大蠊繁殖能力强,无雄虫时,雌虫能进行无性繁殖,一对成虫一年内可繁殖几十万只;美洲大蠊食性复杂,咬食书籍和衣物,特别偏爱糖、淀粉等有机物质;美洲大蠊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也强,成虫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2~3个月,在断绝水源的情况下也能存活1个月。

  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带有过敏原,可以引发皮疹、哮喘等病症;美洲大蠊还能携带多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杆菌、伤寒杆菌和寄生虫卵,是家畜及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而“德国小蠊”别名德国蟑螂、德国姬蠊,原产南亚,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非洲。随着地区间经济贸易而远距离传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等地。

  德国小蠊分泌物可使食物变质,导致人类中毒。它会咬食和破坏食品、纸张、文物、电子设备等,同时携带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种致病菌,严重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红火蚁 位列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已入侵国内10余省

  广东人对红火蚁可能并不陌生。这种原产自南美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交界地区的昆虫,是地道的外来入侵生物。如其名所示,红火蚁通体呈红褐色,外形与人们常见的蚂蚁相似,长约3毫米到6毫米之间。红火蚁的拉丁学名有“无敌蚂蚁”之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危害性之大。据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陆永跃教授介绍,红火蚁入侵会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且灭杀防控难度很高。

  具体来说,红火蚁的危害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破坏当地生态结构。红火蚁适应性很强,入侵一地后,往往迅速发展为优势种群,不仅将该地其他类型蚂蚁“赶尽杀绝”,而且把蜘蛛等益虫消灭,使得原有生态结构遭到巨大破坏,造成生态严重失衡。

  二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红火蚁直接取食作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根茎等,搬运、放牧蚜虫、蚧类等分泌蜜露的害虫,传播植物病虫害。这些直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威胁人们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红火蚁受到干扰后不仅不会四散逃生,而且会产生极强的群体攻击性,通过蜇咬将毒液注入受害者皮肤,让容易过敏的人出现脸红、荨麻疹,甚至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呕吐、头晕和休克等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四是威胁公共安全。由于红火蚁常常入侵户外与居家附近的电器设备,如电表、电话总机箱、交通箱等,可能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进而可能引发公共安全事故。

  正是鉴于红火蚁的严重危害性,专家评价,红火蚁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红火蚁繁殖速度十分惊人,增加了灭杀难度。在红火蚁群体中,每个蚁后每日可以产卵1500粒到5000粒,有些蚁巢可能有多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只红火蚁。

  2004年,红火蚁在广东湛江首次发现,目前,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的435个县(市、区),最北端到了长江流域,东面到了浙江、江西,往西到达贵州、重庆、四川等地。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