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孔凡宇。
侵权者众多、证据固定困难,让网暴受害者的维权之路步履维艰,去年审结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或许提供了另一个渠道。案件中,被害人谷女士将偷拍、造谣的郎某、何某告上法庭,检察院介入后,案件由刑事自诉转为公诉。
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如何认定上述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南都记者就此专访该案主办检察官——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孔凡宇。在他看来,相比对网暴单独立法,更重要的还是灵活应用现有法律,激活那些被长期闲置的“沉睡条款”。
案件特点 犯罪成本低,取证难度大
南都:据你观察,近两年网暴案件是否呈现多发态势?
孔凡宇:近些年进入公众视野的网暴案件比较多,仅我了解的就有清华学姐“性骚扰”乌龙事件、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等。疫情期间的流调溯源也导致确诊患者、密接者个人信息泄露,网暴时有发生。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以虚拟身份出现在网络上,往往以匿名方式发表言论,一旦身份出现双重性,人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很容易降低,可能会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南都:“网暴案件”有哪些特点?
孔凡宇: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不大会用到“网暴案件”这一名词,因为它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实践中涉及网络暴力的罪名一般有诽谤罪、侮辱罪、寻衅滋事罪,还有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
这些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一方面犯罪成本更低,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迅速传播,造成的危害结果也更大。
从犯罪起因来看,网暴案件往往都由一件小事引发,如“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但最终却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为网络事件的传播速度往往是不可控的。
这类案件的隐蔽性更高,司法机关取证难度加大。
办案难点 证据标准严格,证人分布广
南都:网暴案件取证难度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孔凡宇:刑事司法程序对证据有严格的标准,必须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一般来说,一个截图、一个录屏,往往不太符合刑事诉讼中关于证据的要求。
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是构成诽谤罪的条件之一,但这5000次怎么去固定、怎么去展示?有些系统不那么正规,可能跟实际数值不符,甚至会修改点击量。
像“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的被害人在丢掉工作之后,花了几个月为诉讼做准备,也通过一些热心网友取得了一些很宝贵的证明材料,给相关公众号的点击量做了公证,为我们后期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但案件进入公诉程序后,对证据的要求更高。我们会同公安机关对被害人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全面梳理,核实热心网友的身份、制作笔录并全程录音录像;另一方面通过被害人提供的证据进行扩充,从这些线索中排查出新的证据。
这些取证工作对普通公众而言,显然比较困难。
南都:办理网络暴力案件还有哪些难点?
孔凡宇:网暴案件中的信息传播范围比较广,证人分布在大江南北,甚至国外,寻找证人、固定证据比较难。
另外,几乎每一起网络犯罪都涉及平台,当司法机关需要平台提供聊天记录这类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时,平台会基于对用户的隐私保护进行严格审核。作为网络空间的一个重要载体,平台应该更加重视网络治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审查起诉 量刑考虑因素多,探索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
南都:“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这个量刑建议背后有哪些考虑?
孔凡宇:对于两名犯罪嫌疑人来说,本案的危害后果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但他们确确实实认识到了错误,悔过态度也很诚恳。
我们对两位犯罪嫌疑人制作笔录过程中,他们多次表示对被害人的歉意,这也是我们提出量刑建议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考虑到这些情况,最终决定“判一缓二(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南都:一个网暴案件从准备材料到最终审结,大概需要多久?
孔凡宇:正常来讲,如果进入公诉程序,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此外,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简易程序和速裁程序。在审查起诉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情况。
南都:诉讼时间成本高是一些网暴当事人放弃维权的原因之一,这一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
孔凡宇:目前司法机关已经在做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的探索,派出所、街道,包括司法局也都有相关的机构。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12309检察服务热线进行求助。新的刑诉法修改之后,一些轻微刑事案件也有专门的和解程序。
法律规制 灵活应用现有法律
南都:网暴案件以自诉居多,什么样的案件可以提起公诉?
孔凡宇:从刑事司法的角度来看,诽谤罪或侮辱罪本身就是以自诉为原则、公诉为例外的,我们把这类罪名叫做“半自诉”。只有出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公诉机关才介入。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之所以从自诉转为公诉,是我们认为本案达到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超出了社区传播的范围。
很多证人都提到这个事情,担心自己去取快递或者吃个饭,是不是也会被偷拍?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不仅侵犯了被害人的人格权,还通过网络传播给广大公众造成不安全感。在这一层面上,犯罪嫌疑人对网络社会秩序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检察机关主动介入,提起公诉。
南都:对于大规模的网暴事件,有观点认为“法要责众”,你怎么看?
孔凡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触犯了法律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不是一定要用刑法这样一种最严厉的法律加以规制,因为刑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刑法理论上有一个词叫谦抑性,即能用其他法律解决就不需要适用刑法。
对于大规模的网暴事件,我认为还是要区分具体情况,分层分级处理。如果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于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案件,可以采用行政处罚、拘留、罚款等方式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赔礼道歉和赔偿、挽回名誉等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处理。
南都:你如何评价目前我国对网暴案件的惩处力度?是否有必要对网暴专门立法?
孔凡宇:公众对网络暴力深恶痛绝,我也看到对网络暴力单独立法的呼声很高。近些年,我们国家对网络犯罪,包括网络暴力的惩治力度在持续加大,最高检与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多部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最高检也曾于2020年底向工信部发出过关于网络黑灰产全链条整治的检察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门立法或是增加相应法条可能也有必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现有法律的灵活应用,激活那些被长期闲置的“沉睡条款”。作为基层司法机关,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依法办案,发挥司法能动性,让现有的法律条款逐一得到落实。
出品: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蒋琳 胡耕硕 刘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