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如何逃离网暴阴影?建议断网、倾诉、心理求助

心理学专家:遭遇网暴可能出现情绪、生理等反应,因网暴来看心理咨询的人变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5月30日        版次:GA10    作者:李玲

  心理专家表示,每个网民都应拧紧一根弦,预防网络暴力伤害。 新华社发

  心理疏导

  十年前,电影《搜索》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公司白领叶蓝秋因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而被铺天盖地的恶评逼到生活死角。今年初,电视剧《开端》通过男女主一次次循环,揭露公交车爆炸真相源自“杀人于无形”的网络暴力。这类影视创作聚焦的网暴故事,正在频繁地照进现实。为何网暴无休止?普通人被网暴后该怎么办?近日,南都记者采访了三位心理学专家,探讨网暴如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去缓解和治愈网暴带来的伤痛。

  访谈嘉宾

王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林奚 CPS注册心理师、心理治疗师

张梦频 乔治·华盛顿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生

  1

  网暴杀伤力为何这么强? 网络是虚的,但被攻击是真的

  南都:在一些个案中,有当事人甚至因不堪网络暴力攻击而轻生。网上的语言隔着屏幕,为何有这么强的杀伤力?

  张梦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暴力,被网暴者在网上可能面临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攻击,而且很难为自己辩护。因为施暴者都是匿名的,很难分清楚对面到底是谁,该怎样作出回应。

  此外,网络上说的话会比现实中的攻击更狠、更伤人。特别是在一个公共的环境中实施语言攻击,这相当于把一个人的声誉毁掉了,并且这些网络痕迹很难消除。

  林奚: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网络背后的人是真实的,被网暴者看到的攻击言论也是真实的,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被网暴者能感受到恶意也是真实的。

  更不要说,网暴还可能与现实发生关联。比如有些过激的网友会采取“人肉搜索”、散布个人信息等方式锁定被网暴者,扒出其现实家庭住址并发起攻击行为等。

  2

  被卷入网暴泥潭有何反应? 可出现情绪、身体、思维等反应

  南都:当一个人被卷入网暴泥潭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张梦频:一开始可能会很无助,觉得自己很脆弱,也可能有暴露在大众面前被羞辱的感觉,或者觉得很愤怒,试图辩解和回击对方。

  如果网暴攻击量较大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一个人自尊水平降低,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惧怕与人交往和抑郁的情绪,甚至还会有自杀、自残的倾向。在行为上,可能会想要躲起来、回避与外界接触。

  王宇:面对网暴,当事人无法按照以往处理事情的方式来应对,因此会感到巨大的失控感、不知所措,然后反复去想到底做错了什么。而抑郁、焦虑等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大脑在应对创伤的情绪反应。被施暴者在很短时间内接收到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他们所能承受和应对的能力,因而会对未来感到不安。

  林奚:被网暴属于危机事件。这类危机发生后,比较常见的身心反应是当事人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思维反应等。这一系列反应均需要时间来调整。

  3

  如何走出网暴创伤? 转移注意力,尝试打破情绪的恶性循环

  南都:对于正在遭受网暴的人,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创伤?

  王宇:处在网络暴力漩涡中,人们通常会一遍遍回想、翻看相关评论,但这会使之越陷越深,打乱原本的生活,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糟糕。

  当人们处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时,思维会变得狭窄和消极。如果将注意力转移,比如去晒晒太阳、撸宠物、跟朋友散散步等,则有可能从这种恶性循环中抽离出来。

  慢慢地,你的思维会更开阔,会想方设法去动用各种资源让自己好起来,这样就能进入另外一个正循环中。当你情绪平稳再回看这些评论时,也会变得更理性,更知道该如何处理眼前的困局。

  林奚:如果是单次小型的网暴,当事人带着这些反应依然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慢慢就能好起来了。但如果遭受到持续性、大规模的网暴,一些反应反复出现,则有可能会演变为创伤。

  根据网暴的规模、谩骂等级、受影响程度等,每个人需要的修复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最起码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来调整。因此,遭遇网络暴力的人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告诉自己——没有关系,任谁被那么多人骂过都会难过的;现在的这些情绪变化,都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张梦频:经历网暴后需要时间来修复,当事人可以耐心地接受自己有一段低落、抑郁或者其他情绪上的波动。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责怪自己,不要把自己当作问题的源泉。换句话说,并不是我的错导致我被网暴。

  可以尝试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物理断网,离开网络一段时间;或者提升自我价值感,记住自己其实被很多人爱着;还可以去旅游、弹琴、跟朋友家人倾诉等,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如果可以做心理咨询的话,其实我非常推荐,心理咨询就像洗热水澡或按摩一样。

  南都:经历网暴后,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向心理医生求助?

  林奚: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进行评估。不过可以分享两个相对简单的自我判断方法:一是看网暴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二是看痛苦程度。以个人经验来谈,近几年大家越来越多地谈论网暴话题和相应案例,总体案例占比在增加。因为网暴来看心理咨询、求助心理医生、去精神卫生科就诊的人在变多。

  当前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行业全国性的权威证书,均只进行理论考试,而没有实践操作考试,包括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是心理治疗师证书。

  建议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多了解一下该咨询师的实践水平,比如有没有个体督导,督导资质如何;实践水平如何,有多少咨询小时数;是否接受过专业正规的心理伦理培训或者学习等。

  4

  施暴者是出于什么心理? 网络社交不同于面对面,无法感知受害人的反馈

  南都:从施暴者的角度看,这些人在网上实施语言攻击,甚至采取更加极端的“人肉搜索”、打电话骚扰等行为,主要是出于什么心理?

  林奚:这是千人千面的,有些人可能是想宣泄,比如开很多小号随着潮流去找人骂;有些人可能出于自以为的“正义”;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嫉妒,被网暴者身上一般都会有一些优点或者闪光的地方,比如明星、名人被网暴等。

  人和人是如此不同,单一地去分析施暴者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是很难的,我更建议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网暴发生的根源。网暴具有匿名性导致的失责任感、群体极化、从众等特点,很多施暴者觉得法不责众,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隔着一个屏幕,施暴者无法感知当事人的反馈,不会看到当事人哭泣,也不会看到当事人愤怒,潜意识里把对面当成宣泄目标或者物品,不会意识到自己骂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如果被网暴者就站在面前,他们不一定骂得出来,因为他们忽然意识到——哦,原来对面是个人,会哭会笑会愤怒还会反抗。

  张梦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是,如果有人在公司被老板骂了一通,回家后可能会踢家里的小狗。人们的攻击性、愤怒、压力通常需要一个宣泄口。如果你在生活中有很多被压迫、被剥削的感觉,那么就可能在别处寻求出口,比如通过网络攻击别人以获得力量感,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网络社交不同于面对面社交。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大多数人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可能唤起我们的恻隐之心。但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是只言片语,倾向于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因此很容易带着偏见作出评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王宇

比较常见的身心反应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思维反应等。

情绪反应包括恐惧、焦虑、愤怒、被悲伤淹没;认为自己有罪,为此感到愧疚;选择隔离情绪,进入麻木的状态,不再想看任何人或事;英勇,感觉无所不能,选择反抗等。

生理反应上出现肚子痛、腹泻,没有生理性病变基础的疼痛,食欲增多或下降,出现多汗、发冷、颤抖等。

行为反应上,睡眠质量受到影响,活动水平增多或减少等。

思维反应上无法清晰专注地思考,不断忧虑,决策困难等。

  ——CPS注册心理师、心理治疗师林奚

要接受“变化、压力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态”。要关注身体释放的压力信号。当身体有一些症状(比如说失眠、肠胃不适、不明原因的疼痛等),这时候就要开始自我保健,做一些自己喜欢、能够放松身心的事情,洗个热水澡、做瑜伽等。

还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有意义的连接,找到有共情能力、愿意支持理解、听你倾诉的人。此外,通过做公益、帮助朋友,也可以从中获得意义感。

  ——乔治·华盛顿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生张梦频

  温馨提示

  疫情下如何调整情绪? 适当减少关注疫情,尝试做饭等

  南都:近期发生的一些网暴案件中,很多是发生在疫情背景下,比如上海姑娘因给外卖员200元被网暴跳楼,有大学生花5万给校友买巧克力被批评炒作。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封闭感,怎么去调整情绪?

  王宇:因为疫情被封在家里,日常迎接自己的是蔬菜盲盒、无休止的核酸抗原检测,没有截止日期的封控、不断出现的阳性病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恐慌、愤怒、情绪低落、无力或躯体症状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等到疫情过去,大多数人的这些情绪会很快消失。

  但对于小部分人而言,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睡眠、情绪异常等问题,以至于无法正常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因为这种情况,可能单靠自己是比较难走出当前的困境的。

  这里有些小技巧帮助大家应对当下糟糕的情绪。比如多专注于当下,适当减少对疫情信息的关注。很多人在疫情中又学会了种植,或者做饭。

  再如,找一个允许情绪表达的安全空间,跟朋友、亲人、同事等吐吐槽、抱怨等,这种我们一起经历疫情的感受,可以让人不那么孤立无援。另外,还可尝试记录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体验,比如写日记、拍短视频等。这些记录会让我们更专注当下的生活,感受更多的愉悦,并等待疫情的结束。

  张梦频:疫情下,人们面对生活的失控可能会有焦虑、担忧、孤独感等情绪,还可能面临经济上的压力、生活作息的改变等等。这些都是正常反应,我们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

  其次,一定程度地离开社交媒体,和负面的社会新闻保持一定距离。最后维持规律的作息、健康饮食;在家里跳操、做运动;跟亲近的朋友或者家人通话、保持联系;开发或寻找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集中注意力、保持忙碌,这些也很重要。

  如何增强心理耐受力? 压力和挫折是人生常态

  南都:不管是疫情还是网暴,或者还有其他变故,在多重叠加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感到脆弱。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个体加强心理耐受力?

  王宇:心理耐受力,也就是心理韧性,是人们在遭受重大的压力或危险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成功应对的能力。每个人的心理韧性是不一样的,它取决于个性特点、成长环境、支持系统等一系列因素。

  心理韧性也在随着不断经历的事情被塑造。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你处在上海遭网暴女子的位置上,你的反应是怎样的?这样假设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在想象层面进入到一个危机状态,从而感受自己在面对网暴事件时会如何应对。当你在想象层面体验了处在网暴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为你做准备去应对。

  林奚:疫情跟网暴一样,属于危机事件的一种,都会引发身心危机,后续都会有残留反应,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当我们想要放松的时候,回到当下是一个很好的情绪稳定方法,比如进行深呼吸,将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关爱自己的身体、养一盆花、阅读一本书、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一些休闲的运动等,都是不错的。

  

出品: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