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莞道滘镇的碧道。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省建成碧道26000公里,绿道、古驿道建设长度达到26800公里,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
而根据去年省政府批复的《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2022年,广东将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来自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碧道2563公里。2020年已建成的碧道,推动优良水质河段增加24.6%,生态岸线占比由28.3%增加至57.0%。
规 划
彰显岭南生态特色,留住乡愁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
广东启动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致力于解决生态退化、受损、破坏等问题,谋划山水林田湖海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彰显岭南生态特色,留住南粤乡愁,打造美丽中国“广东样板”。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区
《规划》的总体定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区、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修复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区。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高品质国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碳排放先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
具体目标:到2035年,全省建成碧道26000公里,绿道、古驿道建设长度达到26800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700平方公里,重要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47.5%,重要生态廊道修复或建设条数30条,持证在采矿山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
《规划》提出,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态安全格局。
三屏:加强对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南岭生态屏障、以丘陵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和以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要素为主体的蓝色海洋生态屏障的系统性保护修复。
五江:依托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骨干水系,通山达海,统筹推进陆地、海洋、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
多廊道:构筑以重要水系、森林带和海岸带为主的生态廊道,结合碧道、绿道、古驿道等线性开敞空间建设,构建满足水生生物繁殖洄游,水鸟和候鸟迁飞停留,陆生野生动物栖息迁徙等活动重要的特色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实现生态空间的连通。
构建5条省级生态廊道
构建生态廊道方面,构建5条省级生态廊道和25条区域级生态廊道。形成布局合理、范围适宜的迁徙路径,满足水生物繁殖洄游、水鸟和候鸟迁飞停留、陆生野生动物栖息迁徙、野生植物原地保护等功能。
纵 深
变水为财 万里碧道催生广东“水经济”
全省建成的2500多公里碧道已经催生了各地“水经济”的蓬勃发展,无论是珠三角的广州深圳,还是粤东粤西的潮州和茂名信宜,无不通过因地制宜的碧道建设,实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江河湖泊从过去花钱治理的对象转变成为各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土地价值、支撑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振兴的宝藏,形成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滨水经济带。
“水经济”的不同玩法
从2019年开始,省内各地市都陆续开展了碧道试点建设,通过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提升了土地的经济价值,把“水经济”玩出了十八般变化。
在广州从化,沿着流溪河建成的8公里碧道变成著名的“温泉旅游道”。2019年广州从化山地马拉松赛、乐善骑活动、快闪活动和新娘集体“漫”跑活动等纷纷选择在这条碧道上举行,碧道还带动了沿线温泉酒店纷纷追加投资升级改造。
碧道还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深圳的大沙河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经过综合治理实现了从臭水河到网红河、观光河的华丽蜕变,被市民称为深圳的“塞纳河”。如今大沙河碧道两岸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孵化成长,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继成立、高端企业陆续入驻,碧道成为深圳独具魅力的“科技创新道”。截至目前,南山区拥有上市企业17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树立起绿色经济发展标杆。
珠三角地区的“水经济”带动了城市空间景观和产业升级。而粤东和粤西的玩法则更具乡村特色,在这里,碧道变得更有乡土气息和民俗味道。
粤东潮州在建设韩江碧道时,深入挖掘韩江水文化和南粤“左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韩江红色文化,建成一批具有红色印记和水利特色的景观纪念地,把碧道变成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长廊。这条长廊不仅带动最近三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年均增长30%,甚至吸引了一批地标商业开发项目的相继落地,成为城市扩容的新中轴。2020年,韩江潮州段正式通过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验收。
在粤西茂名信宜市,这里的碧道“锦江画廊”还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串联高城水库景区、镇隆古城景区和10条美丽乡村的这条碧道惠及沿线10万村民。“锦江画廊”建成以来沿线景点日均游客量同比增长30%以上,带动沿线1000多名村民就业。
后期推广仍需多靠市场手段
随着规模的扩大,未来的碧道还将做到快慢结合,省级相关部门将指导各地在推进旅游公路、景观公路等全域旅游“快进”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完善万里碧道、南粤古驿道、绿道等“慢游”系统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喜欢旅游的市民也可以有更多的期待。全省更多的古港古桥古村镇等名胜古迹和地方特色浓厚的龙舟渔歌渔舞、鱼丸鱼饭的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被更好地挖掘和串联,未来碧道周边还会设置更多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打造更有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
“在后期大规模推广碧道时,特别需要注意多元化筹措资金,多发挥市场的作用。”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黄本胜也特别提出建议。
在他看来,只有采取了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有一定收益的碧道项目鼓励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这样粤东粤西粤北等财力有限的地市对后期碧道的建设和维护才能持续。
这一点在目前江门市的碧道试点也已经有了很好的示范效果。2020年6月,江门把全市29段共260公里的碧道统一打包,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部分。全部项目采取了整体EPC+O模式(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实施,最终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太平洋建设集团等企业单位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实施,目前已经在紧锣密鼓实施中。
万里碧道工程
根据广东省政府2021年8月底正式批复的《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广东将着力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重点建设10条省级骨干特色碧道,建设任务涵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
10条省级骨干特色碧道:
珠江活力都会碧道
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
环湾滨海碧道
岭南田园水乡碧道
潭江侨乡碧道
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
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
北江南岭山水画廊
韩江潮客文化长廊
鉴江画廊魅力蓝湾
知多D
万里碧道
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通讯员 粤河清 来源:广东省水利厅 南方日报 茂名日报 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