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翌茹
李志坚
谢黎炜
殷盼超
赵淦森
张智勇
安然
5月21日,广州召开“我和祖国有个约会”留学归国青年故事会(2022年总第61场)。现场,7位在广州发展的留学归国青年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尽管来自不同领域、曾在不同国家求学或工作过,但他们共同选择回国发展。
“广东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出生在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珠海市南屏镇),于1847年赴美留学,开近代中国人留学欧美国家之先河。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当中,就有84位是广东人,其中包括出生在广州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认为,这将为拥有海外经历、国际视野的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教育 期望将海外所学融入本土教育
2017年,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谢黎炜在完成了十年的留美学习和工作后,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来到了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从零开始组建科研团队。
在过去的五年间,谢黎炜及其团队成员在人类衰老和健康奥秘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利用自主研发的大型多功能交互式在线小分子药物筛选平台和分子指纹对接技术,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出高活性、具有逆转骨质疏松的小分子药物。目前,谢黎炜及其团队成员正在努力推动创新药的本土化和临床试验。
“作为一个海外归国青年学者,我始终不会忘记踏出国门那一刻的雄心壮志。”谢黎炜表示,他期望,能够将海外的学有所成,有效地融入中国本土的教育。
在过去的五年里,从他的实验室走出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在学术界、公共卫生以及企业就职,也有一部分青年学生求学海外。
“在国外学习、工作的8年是自身成长和修炼的8年。”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盼超回忆,本科期间,他发现课本在某些领域的内容涉及非常少,这是他选择留学的初衷。归国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时,是完成“学成报国”梦想的起点。
“广州国际校区是吸引和培养海归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提供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了我们的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没有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他在国内率先开辟了散射方法概论这门课程,为大科学装置建设系统地培养了人才、输送了紧缺人才。
科技研发 做好研究也要让技术落地
作为一个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并赴英国攻读博士,这曾经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淦森不敢想象和奢望的。“最近有人问我,我是如何找到我的远方的。我说,我是乘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东风找到了我的远方。”
在完成了博士研究后,赵淦森留在了英国,进入了世界最顶级的大数据公司工作,不久后他决定回国。“在我留学归国希望报效祖国的时候,祖国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舞台,让我发现了新的远方。”回国以来,赵淦森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70多件,发表高质量论文100多篇。也获得国际行业内的高度认可,被推选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云计算专委会副主席,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话语权。
同样对回归祖国感触很深的还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再生医学与3D打印技术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勇。自高中起,他就对生物医学非常感兴趣。在大三时,他接触到了再生医学的研究,“我当时非常期待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在未来开发一些有关生物医学的‘黑科技’,解决人类器官缺损和衰老的问题。”
本科毕业后,张智勇选择前往新加坡深造,持续在再生医学临床转化方面进行研究。随后,他被新加坡当地最大的医院聘请为最年轻的资深研究员。他坦陈,“其实生活本应该是很稳定的,当时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回国计划。”
2009年,在广州举办的留交会为张智勇推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年走进留交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横幅,上面写道,‘祖国需要你,祖国欢迎你’,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过去的五年里,张智勇及其团队开发的多项技术已经在临床推广使用,其中一项技术治疗了几百位在传统医学上走投无路、需要截肢的病人。2020年,张智勇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表示,未来十年,希望能够在做好研究的同时,让技术落地,使得再生医学成为临床常规治疗的手段。
文化交流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主任、副教授徐翌茹曾于2010年至2017年在法国里昂攻读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在那里的一座山上,有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中法大学。这所学校创办于1921年,它代表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篇章。
在法国时,每当遇到刚到里昂的中国留学生,徐翌茹都会带他们到中法大学旧址转转,给他们讲述留学生前辈们为了追求真理和国家强盛之道而远赴重洋求学的动人故事,让他们感受前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求学精神。
“里昂8年的留学生活,尤其是前辈们当年的足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立志为中法学术人文交流尽一份微薄之力。”目前,徐翌茹的研究方向是病理语言学与临床语言学,主攻方向是中法两国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语言问题研究。每当她的学生赴法留学前,她都会叮嘱他们有机会去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看看,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将留法人的初心与使命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大国担当”。
同样坚持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还有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然,“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很幸运能向世界讲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故事,通过这些讲述,体现当今中国的民主制度。”
2021年,安然参与了新华社录制的英文节目《China Chat》,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期节目邀请了几名外籍人士和两位人大代表参加,在节目里,安然向外籍人士详细介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会程序、大会投票环节和代表们提意见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过程。
作为从事国际学生教育的一名高校教师,安然创立了“认知认同与践行”的国际学生教育模式。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意愿和能力,主动输出中国故事。“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依靠国人,还有善靠广大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群体力量。他们是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李旭馗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