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22年度“展翅计划”广东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专项、2022年广东省紧缺人才百校万企公益招聘系列行动国企专场洽谈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行。 通讯员供图
5月9日,教育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
数据显示,今年需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01
举办各级各类招聘会超过1.5万场
就业促进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为主题,在河南郑州设主会场,在北京、吉林、山东、重庆、云南设5个分会场。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启动。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同步开展区域性专场招聘会、人才供需对接会、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等活动,预计为毕业生提供60多万个岗位。
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将依托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陆续推出系列“24365校园招聘服务”线上专场招聘活动30余场、提供岗位超过80万个,其中教育部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将会同相关行业协会举办材料化工、能源动力、建筑地产等行业企业专场招聘10场。
同时,各地将广泛汇集地方资源,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全国各高校将举办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预计超过1.5万场。
02
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从5月到8月中旬,教育部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五大专项行动,确保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据介绍,“百日冲刺”期间,教育部将会同各地各高校和12家社会招聘机构,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信息。教育部19个分行业就指委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广泛汇集行业资源,举办系列分行业专场招聘会。同时,各地广泛汇集地方资源,举办系列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各高校持续举办线上或线下校园招聘活动,确保各类招聘活动不断线。
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中,高校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将带头走进企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同时,深入企业开展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积极推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03
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此外,教育部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各地各高校主动为企业进校招聘创造有利条件,邀请企业进校举行线下或线上专场招聘会。开展“中小企业人才供需网络对接大会”,积极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做好服务,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在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服务行动方面,教育部将播出系列“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各地各高校将组织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就业指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6月下旬,还将举办2022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
同时,为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启动实施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开展“高职扩招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各高校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力争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
建议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目前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多位企业负责人和高校毕业生认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是缓解就业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
一方面,积极回应社会需求。采访中,多位企业负责人说,当前我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40%左右,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左右在企业,英国也超过60%。从地域分布看,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建议通过就业引导以及高校学科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满足区域发展转型升级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宜围绕国家战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调整。
今年2月,《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此次专业增、撤工作共涉及2765个专业布点,其中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8个,撤销专业点804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撤销的专业布点,主要是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
海南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张婷说,近年来,学校依据“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不断调整招生计划,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全面落实专业动态调整,2020年将原有的97个专业优化到71个,使得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更加适合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建设。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当前高校专业设置应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尤其应有针对性地实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培计划,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阻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建议,各地优化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合理选择就业领域。烟台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朱兴认为,在毕业生中广泛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就业项目,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更简化的手续、更宽松的环境、更广阔的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乔志宏建议,大学把就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把就业和育人一体化考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社会发展的真实问题,调整、组织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他认为,转向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解决社会真实问题为主,就是要求高校重视实践实习,重视能力的养成,无论是科研学术能力还是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要加强第二课堂,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授知识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业与职业对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就业时就能建立合理预期,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学生就业专家表示,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应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入手,合理定位,增强就业竞争力,投身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