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外多重压力与挑战,广东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南都拍客 靳东方 摄
4月23日晚间,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广东经济数据:地区生产总值为28498.79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6.15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0920.9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6601.69亿元,增长2.1%。面对国内外多重压力与挑战,广东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盯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坚持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研判、一月一分析,推动各项激励政策尽快出台、各类惠企资金尽快下达、项目快审批、建设快推进以及全力推动全年任务上半年大头落地,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超出预期的突发因素影响下,广东总体实现开局平稳。”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三室副主任李晓琳表示,广东作为我国外贸大省,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形势变化对广东的影响较大,建议进一步发挥好投资的拉动作用,适度超前部署创新导向的基础设施,加强服务业精准支持力度,积极拓展新兴消费模式。
01
行业冷热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工业稳则经济稳
客观来看,一季度广东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冷热不均的特点。
表现较好的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8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特别是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4.8%。
受疫情等因素冲击,表现欠佳的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货物进出口总额1.84万亿元,同比增长0.6%。
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叠加疫情的短期冲击和海外制造端的复苏,等等。
以外贸为例,这主要是因为海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服务消费增加商品消费有所放缓,与此同时,海外产能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状态也造成部分海外订单回流本国,使得外贸出口的需求转弱。
从国内省内看,受疫情影响,消费不振,但投资平稳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工业保持一定增速,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投资也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这些经济指标的差异,可以理解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遭遇疫情冲击,使得经济形势更趋复杂。
疫情仍在肆虐,最先受创的是集聚式、体验式服务消费,接着是产业链供应链。今年以来,则拓展到物流运输领域进而冲击国内产业链,从而引发经济预期乃至市场信心的波动,进而影响更多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导致宏观经济指标上有快有慢、步伐不一的情况。
从行业领域“账面”看,不同行业和领域表现“冷热不均”,整体稳定的态势并未改变,特别是工业领域的“稳中求进”态势依旧。
从工业看,支柱行业中,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从投资看,制造业投资增长38.4%,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4.1%,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43.1%。从消费看,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增长5.0%,通讯器材类增长11.6%,化妆品类增长7.8%。大宗商品零售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53.0%。
冷热不均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既受到疫情等外部冲击,亦有其内部因素。
02
供需衔接
撑企业增收入,方能更好激活消费
这段时间还有两件事备受关注:一个是在多地暴发的疫情,一个是前段时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两种力量的冲撞:前者冲击经济循环,后者则旨在畅通经济循环。
为何经济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如此重要?其一,正如上面所说,海外产能恢复导致国内企业更加依赖国内市场;其二,疫情并未终结,也就导致全球供应链本地化的趋势仍在持续,在国内或周边实现完备供应链,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行业选择;其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当经济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就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循环,意味着从供给到需求的顺利完成,意味着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转化为使用价值,对全国来说,意味着全球最大产业能力与超大规模市场的相互成就。回到广东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商品零售增长2.8%。这正是供需两端循环不畅的表现。
持续发生的疫情,抑制了线下服务消费,也改变了居民消费习惯,而相应的商品服务供给尚未完全适应,消费整体受冲击、供需结构不对称、物流供应链短期中断,这都使得供需不畅的情况变得突出。
如何让供需顺畅循环起来?从供给侧看,短期看,要用足用好国家在保障物流方面的各项政策,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长期看,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提升产品质量,升级并延伸产业链。从需求侧看,对疫情要更加快、准、狠,将其对经济的扰动降低到最小,同时推动减税降费更有效转化为市场活力,转化为可预期、可持续的企业营收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强化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让老百姓收入稳中有增,经济压力逐步缓解,不断拓展消费空间。
在人口进入低速增长的阶段,居民收入和稳定的预期成为消费能力或者说需求端的关键变量,只有居民收入提高了,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增强了,才愿意、敢于消费,也只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更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断增强,才能为中国经济提供不竭动力。
03
虚实相济:
坚持“房住不炒” 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力度加大
从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其压力加大的背后与房地产的走势密切相关。去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个别房地产企业暴露违约风险,这对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这是因为,房地产上下游关联度大、牵涉面广,在经济中占比较大。
从全国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而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3.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2.7%。
由于我国牢牢坚守“房住不炒”底线,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房地产市场炒作之风进一步得到遏制,房地产的虚拟经济属性正不断向实体经济属性转变。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要辩证地看到,房地产的“遇冷”,虽然短期内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长效发展,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和空间。
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制造业贷款增长20.8%,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5.2%。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446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两倍;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239亿元、新增贷款户5.54万户,其中新发放小微企业“首贷户”贷款1.01万户。
在金融活水浇灌与政策暖风频吹下,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一季度广东经济最为突出的亮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8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4.8%。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结构优。
一季度广东工业数据还显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3%,其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增长17.0%,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8.6%,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8.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2.8%。
制造业是广东的立省之本,实体经济是广东的发展之基。越是困难险阻时,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纵观一季度广东经济,从行业表象、经济循环到内在结构,表现不一,有冷有热,有喜有忧。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和环境,广东唯有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方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专家建议
加强聚集性服务业精准支持力度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三室副主任李晓琳建议,接下来要加强聚集性接触性服务业精准支持力度。对于受冲击较大的传统服务业,传统线下零售、住宿餐饮、商务出行、旅游等行业市场主体,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在税费减免、社保减免返还、租金减免、降低用能成本、金融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纾困帮扶力度。
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李晓琳认为,广东要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大数字化、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不断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显示面板等产业优势。
李晓琳建议,要适应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拓宽消费空间、深挖消费潜力,建立主题消费、场景消费、内容消费、绿色消费等优质消费体验,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首发经济,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促进住房消费拉动其他消费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省政府参事田秋生建议,接下来,促进消费的政策设计,要能够催生新的消费项目,而不只是改变消费方式,要能够增加当前消费,而又不透支未来消费。“此外,促进住房消费可以拉动一连串其他项目的消费,如居住支出、家庭用品支出、住房装潢支出、物业管理支出、家政服务支出等。”
“与全国其他省市不同的是,高档次的消费往往成为拉动广东经济、提振消费市场的重要方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建议,对汽车、住房等行业领域优化政策,在确保“房住不炒”的方针下,带动消费增长,助力经济稳定发展。
这一点也得到田秋生的认同,他表示,住房消费不仅仅是购房本身,而是一个很长的消费链条。促进住房消费可以拉动一连串其他项目的消费,如居住支出、家庭用品支出、住房装潢支出、物业管理支出、家政服务支出等。
适度超前安排基础设施投资
曲建认为,广东一季度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增加值增速可喜,“广东产业的结构正逐步优化,先进制造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领域的平均增速超过了其他行业。”曲建认为,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正在加快步伐,这个趋势要保持下去,同时应高度关注其中的社会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投资、社会投资的支持力度。
“要充分发挥好投资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投资结构的优化,选好投资的重点方向,推动有效投资量质齐升。”李晓琳建议,下一步要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整体要求,加快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大补短板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安排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综合南方+、南方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