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与中国知网的维权官司,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赵老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发现其100多篇文章被擅自收录到知网数据库后,2020年8月,他选择了维权。在随后的官司中,赵德馨教授全部胜诉,知网赔偿其经济损失和维权合理开支费用,累计70多万元。12月10日,知网道歉,但是赵老先生并不满意,他希望知网能拿出改进措施。
在互联网极为普及的今天,只要涉及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都离不开知网。一方面是论文撰写需要查阅文献,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中对个人论文发表、下载、引用等数据情况也有统计需要。在我国所有文献平台中,知网的文献信息是最大、相对最完整的,也是使用量最大的平台。然而,知网是企业化运营,使用知网的文献信息是需要收费的,但作者本人却极少能从知网获得稿费,甚至作者本人下载自己的论文也要收费,这种收费正是知网最令人诟病的地方。
赵老先生的官司无疑带有公益性,他为所有从事学术研究以及需要使用知网文献信息的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知网收费高不高?因为没有具体材料无法详说,但是有高校就因为知网收费高而不得不放弃购买知网使用权。笔者查询到一份知网普通会员的收费标准,其中一般刊物论文、会议论文的收费标准是每页0.5元,硕士论文15元一本,博士论文25元一本。一般一位硕士生写一篇硕士论文需要引用的文献基本在30种以上,假设下载的论文平均6页,仅论文就需要支付近百元。中国每年数以万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要写毕业论文,仅这一项就知道文献需求量有多大。除了各大学与知网签订了论文上传与采购协议外,其他研究机构、公共图书馆、部分机关单位也会与知网签订采购协议。正如网友所评论的,知网年收益十几亿,这生意做得太轻松了。
科学研究是一种公共性知识生产,科研成果应当是可以共享的知识产品。对大多数作者来说,自己的成果能得到更多的阅读和引用,是一件嘉惠学界的好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公共知识的发达意味着学术繁荣,也意味着学术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强劲生产力。因此,具有分享性质的大型知识平台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中国知网的作为却没有践行公共性价值,不仅凭借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谋取暴利,而且公然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
随着数据量逐年增加,数据库容量越来越大。知网不仅大量收录期刊论文,而且独家获得研究生学位论文收录权,成为一家独大的学术数据库。在近些年高校量化管理与数字追求中,在知网查询论文发表、引用、下载数据也成为重要的评价环节。也就是说,知网的商业霸权是来自教育管理的量化需求,知网成为高校数字绩效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个不生产知识的数据库,却垄断了学术信息的分享渠道,坐收渔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畸形的学术生态。
从使用者的立场来说,知网最好不要收费,任何收费行为都可能影响了知识的公益性。当然我们知道完全免费是不可能的,只是希望知网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降低分享门槛,一定程度上回归公益性,这也应当是赵老先生所期望的。可是如何才能让知网降低收费、降到什么水平,又是一个难题。好在赵老先生带了个好头,至少告诉我们这些作者可以去打官司索取赔偿,可以通过个人力量破除知网的商业霸权。但恐怕这还不够,因为不确定知网是否有动力去作出改变,理想的状况是,真正从机制上尊重每一个作者,而不是靠打官司才能争取到作者的利益,那时知网或许才能真正回归公益性。 □肖俊